针对这个情况,姚远结合过去他见过的乡镇企业培养工人的办法,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他在帮小慧搞那些企业的时候,也曾经将自己这个方案运用到培养人才上,效果还是不错的。
他不会像国企那样,实行师徒传帮带的办法。那样太慢了,再说他也没有那么多熟练技术工人。
他就生产几样设备,这就决定了他的每一台机床,需要加工的产品样式不多,就那么固定的几件东西。
工人用不着样样精通。你在这一台机床上工作,只要记住这台机床加工的这几样东西就可以。
每一个工件需要加工哪几个部位,都加工到什么程度不需要看图纸,记住工件就行。
至于要加工到什么程度,你学会用给你的尺子就行。如果你连尺子都不会用,那你也用不了机床。这么笨的人,你还是找地方凉快去吧,别在我这儿给我耽误事。
他这是把复杂的机械加工,转换成南方工厂不需要技术的流水线作业的形式。
这个形式,不是他发明的,是后来的乡企,因为缺乏技术工人,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最有效的办法,被他提前给拿过来,用上了。
当然了,这个办法就需要有懂行的技术工人在一旁监督,随时指导这些外行。
姚远就把从矿机过来的,有限的几个技术工人用上了。让他们脱产,专门负责传帮带。每一个机加工种,都至少配备一个技术工人,他们不但要传帮带那些生瓜蛋子,还要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测,出了问题,追责只到技术工人,不问下面,逼着每一个工种都必须出合格品。
这就与国企正规的生产车间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技术工人,就自然形成了工厂的质量管理团队。
另外一个团队,就是生产管理团队了。
他不需要那么多管理人员,一个车间,有一个脱产的车间主任就够了,负责工期安排,工件调度。
一个车间,每天需要交货那些产品,这些产品都在哪个工序,谁那里需要加快进度,那个工序需要为急活让路。就这么点事儿,还用得着整好几个来管吗一个人足够了。
而且,搞生产就得稳准狠,一个人说了算,不需要别人在后面胡说八道,也不需要各人考虑各人的那一摊,这才能在车间领导者脑子里,形成全盘计划,综合分析,得出最接近正确的生产安排。
如果你做车间主任,连这点能力都没有,那你就不是称职的,换别人做就可以了。
然后,在三个车间主任上面,他才社一个生产部长,负责协调三个车间的生产进度。
剩下的财会、仓储、统计这一些功能,他就全部划归公司了。
这样,生产功能就被完全独立划分出来,再不用考虑其他的乱七八糟,只安心保质保量地把产品干出来就行了。
做为公司总经理的美美,手底下的部门就复杂了。除了从生产部门划拨过来的职能部门以外,为确保产品质量,就得有一个质量部,从每一个工件的检验,到整机总成出厂,都要通过质量部。
而分布在车间里的那些技术工人,既要保证工件质量,又要保证生产进度,是受生产部和质量部双向管理的。
另外,就是姚远说的,生产过程,不是一个纯粹的质量过程,还要考虑实用,不能因为无限地追求质量,而成倍地增加生产成本。
这就是质量部的最终职责,保证产品到客户手里,使用中不出问题,同时也要尽量去降低生产成本。
这事儿听着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包括工艺材料协调,技术数据优化,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