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答题纸。答题纸上印有红色方格线,作答时需要万分小心,一旦出现错字、别字, 或是涂抹、改动、墨点, 那这份试卷便会直接被考官归为“落卷”, 不会被取用。
答题纸的右上角有一块空白的区域, 需要填写考生的个人信息。等考生交卷之后, 这一部分就会被弥封起来, 这一过程又被称为“糊名”,也算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本朝县试之后的其他考试,除了糊名之外,还会实施“誊录”制度,即将考生的试卷全部誊抄一遍, 杜绝考官通过字迹和暗语给考生“人情分”的可能。
而县试之所以只糊名不誊录,是因为这第一场考试考察的本就是基本功,而书法,便是这基本功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唐宋时期的吏部选官时, 讲究以“身、言、书、判”择人,其中的“书”指的便是书法, 可见有一手好字的重要性。
王谨于书法一道下了不少功夫。因他的腕力远超常人, 再加上长期修习内功, 眼明手稳, 对力道和速度都控制得极好, 练起字来要比旁人轻松不少。
但俗话说“写尽八缸水, 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 始得龙凤飞。”想要写出一手好字, 最重要的还是勤于练习。
系统商店里有许多物美价廉的纸墨, 王谨每日都要坚持练习好几张大字,如今,他练过字的纸张已经堆满了储藏室的好几个架子。
而说到“博取百家长”,系统的数据库和商店里都有许多名家真迹,除了王羲之的乐毅论之外,王谨偶尔也会临一些其他的字体,这其中就包括赵孟頫的楷书。
赵孟頫出生于南宋末年,此时还没有,未来也可能不会有这个人。因此,王谨便非常不见外地研究了一番他的楷书,并将其与王羲之的小楷结合起来,顺理成章地做到了“自成一派”,倒是让齐秀才等人狠狠地吃了一惊。
或许是为了不过早遏制书法的发展,太祖在位时并没有推出明清时期的科考专用字体馆阁体,只是规定正式的公文书写必须用楷体。时间长了,科举考试时,大家也都约定俗成地使用楷体。
而楷体也有是许多不同风格的,王谨临的赵孟頫的楷书,据说就是馆阁体的雏形。
馆阁体讲究“乌、方、光”,即乌黑、方正、光润。只是墨分浓淡,字有千形,后世学者对于馆阁体的诟病,大多都是由于其束缚了书法家们的发挥,造成了“千人一面”的情形。
但在这个馆阁体还没有出现的朝代,这样横平竖直、整整齐齐的字体,对于阅卷的考官来说,想必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毕竟,以他的年龄和阅历,想要写出什么“风骨”,那就有些太过刻意,所以暂时也只能靠工整和俊秀取胜了。
王谨提笔蘸墨,先在答题纸上填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接着便将答案工工整整地写在了草稿纸上。
这草稿纸也是不能随意带走的,收卷的时候会被一起收上去,可能会被作为评卷时的参考。
比如,在考官需要取舍两份水平相差无几的试卷时,他也许就会找出这两人的草稿纸,看看哪一位考生在草稿纸上的字迹更好。
因此,哪怕只是打草稿,王谨也写得十分认真。
没花费多长时间,他就将答案全都写在草稿纸上了。抬头看了一眼天色,发现时间还早,王谨便从考篮里拿出了自己的午饭。
由于考篮里的食物在入场时要被搜检,连馒头也要被掰开。因此,邓氏今日给他准备的是一份炒馒头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