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635 大牢里的熊廷弼】(6/8)
不定魏忠贤考虑你确实是没钱,也许就会动了恻隐之心,放你一马,给你弄个什么发配,就算是永久发配,能保住人头,日后也有机会翻身嘛。
    只要保住了性命就行,韦总裁对于历史上这些官场之事,还是略有研究的,发配之人转眼间就招回来被重用,不是比比皆是么
    怪就怪这个老熊自己每步都走臭棋啊。
    看着与熊兆珪说话的李岩和牛金星,韦总裁忽然想起了什么
    这李岩和牛金星,不会就是李自成后面的谋士吧
    对呀,我咋把这茬给忘了呀
    呵呵,今天随便出来逛个街,居然碰到了这两位,也当真是缘分了。
    不过,韦总裁也不知道该如何问他们是不是李自成的谋士,毕竟历史还没有发生啊没法问嘛。
    李岩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年举人。李家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崇祯年间,大明帝国已经日暮途穷,苛政胜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在连续不断的天灾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便如此,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的惨状让天性善良的李岩无法坐视不理,他毅然去见宋某,为杞县百姓请命。但宋县令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那种蝗旱并发的灾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
    赈灾之事发生之后不久,杞县就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奇事,明史列传第197是这样记载的“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
    李岩入伙后,就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岩很懂得一些舆论宣传的奥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间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就是在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饥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李自成从此走出隐伏商雒山中时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现出柳暗花明的转机。完全可以说,崇祯十三年后农民起义军的辉煌,李岩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的。
    不幸的是,进京之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锣鼓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本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如何呢“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执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由于李岩的远见卓识,令其在军中树敌颇多,李自成命人杀害了李岩。
    对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中作了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说河南全境都向明朝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