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402 毛文龙第一次对袁崇焕起杀心】(6/8)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就是逐步演变成军、政、民务啥都可以管。能廷弼的经略也不过是啥都可以管,明朝在辽东的经抚权力严重重合。
    王化贞在广宁前线,关外主力重兵都在他手里,他不认可什么三方布置,不听你的。熊廷弼对此毫无办法,只能任由王化贞去荡平,最后荡平的结果,当然是王化贞败的很难看,整个广宁重镇都丢了,率残兵逃回。熊廷弼率亲属五千兵接应,退回山海关。
    接下来的问题是辽东经略的人选,本来是解经邦,解经邦不敢去,被罢官削籍。
    接着轮到了王在晋,王在晋也不敢去,苦苦推辞,那罢官和经略你选一个,没办法,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
    这时候王在晋跟满朝大臣又一个180度大转弯,变成迷之不自信,认为关外必不可守。
    那要守哪里呢当然是山海关。
    王在晋提议,修建八里铺重关,就是在山海关外,离关八里的一个地方再建一道关隘。变成两重重关,两层乌龟壳,这样似乎更保险。
    这时候,从福建邵武县令进京述职转,并迁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袁崇焕,一个人跑到山海关巡查了一次,扬言“与我兵马钱谷,我一人独守此”。勇气可嘉,王在晋提拔为永平兵备道,协助他修城。
    刚开始修了不久,袁崇焕觉得不对呀,关外奴尔哈赤根本没有能力一下子占领大片领土,继续推进。十三山的难民还在锦州附近坚持抵抗呢,朝廷完全可以把战线往前推进,直接修守远筑城,战局更加主动。所以就提出反对意见,甚至绕过上司王在晋,把这个意见直接写信给首辅叶向高。
    叶向高对此也很重视,这才有了孙承宗当朝受命,替叶向高阅关。
    所谓争论,其实是孙承宗到了关上,质问王在晋几个问题。孙承宗你说在关外再筑新关,那新的关隘是山海关分兵驻守,还是另外征兵呢王在晋另外征兵四万,驻守新关。
    孙承宗那就是新城旧城不到八里的距离内有八万兵,而且还有一片石西北也要设兵。
    那两城中间的空地怎么处置呢王在晋埋设地雷,防止前城兵溃。
    孙承宗新旧两城中间埋了地雷,那是为了阻挡敌人还是给新城的兵准备的呢
    如果新的城可以守住,那还用旧城干嘛如果新城守不住,那这些守兵退回到旧城城下,你是开关把他们放进旧城呢,还是闭关守城,放弃这些士兵呢王在晋我在新城内又建了三座山寨,可以为新城的兵退守计。
    孙承宗仗还没打,你就建了三座山寨,准备让他们撤,那不是让他们撤吗如果撤下来,溃兵可以进,敌兵就不能进么也不想恢复领土,而是划地而守,照你这么个玩法,山海关还有宁日吗王在晋这一次质问争论的最后,是王在晋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组织应答。
    然后,是朝廷议论守哪里好,阎鸣泰主张守觉岛,袁崇焕主张守宁远,王在晋及其它人主张守广宁中前所宁前。
    最后,孙承宗是采纳了袁崇焕的主张。这个过程很简单,王在晋对可能出现的战局形势根本毫无预案,被孙承宗几句话问得哑口无言。
    看看王在晋自己怎么说的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人设。且北山南水,既无为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人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
    经臣曰于山建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之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三朝辽事实录。
    如果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