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8章 费尔堡的危机(1/2)
    第三九八章费尔堡的危机
    自火炮问世后,传统的方形城堡就算筑得再高大坚固,对防守方而言也不再可靠。
    敌方往往先通过炮击,将城垛轰开若干缺口,然后架设云梯令步兵抢攻登城,可以说,只要一处城墙被突破,全城即告失守。
    在此背景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发明了“棱堡”这种拥有大量不规则城墙的堡垒,其高低错落的墙体了丰富的射击点,就算一处被轰塌,其余几处仍可迅速补防。
    因此,在层层设防、逐次抵抗之下,敌军极难从容登城,一拥而入。
    可以说,这算得上是现代城市巷战理念的萌芽了。
    历史上,不足千人的马耳他骑士,曾经依靠这种城堡,成功抵御了数万名奥斯曼帝国士兵的进攻。
    费尔堡脚下的这座“热兰遮城”,高台底座方圆达三里左右,连同底座在内共有四层。
    整个底座大致呈长方形,但筑于其上的城堡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则。
    堡垒的正面,连同底座高台在内,有二层高,面北开设的唯一门楼,本身就是一座向前凸出的半圆形堡垒。
    进入门楼,两侧是转角楼梯,可以直奔二层,楼梯旁边挖有水井,即便整座堡垒被包围,也不会断水。
    而以门楼为基准,向两侧延伸的城墙却并不沿直线展开,而是如同大鸟的翅膀那样渐渐向前伸展,使得门楼并不孤军靠前,城墙的尽头拐角处,又各是一座开满射击孔的坚固堡垒。
    这种凸出的堡垒,他们称之为“凸角堡”。
    每座凸角堡的底层是实心的,第二层则由甬道相互连通,而楼顶就是炮台。
    这样一来,无论敌人从何方发起攻击,只要靠近墙体企图登城,都会遭到来自左右两侧的火力打击。
    其余三面城墙,除了并没有大门外,也都是同样的结构。
    登楼而上就是第三层,这又是一座形制相仿,但向内收缩了一大圈的石质堡垒,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上层与下一层的每座凸角堡正好错开了位置,确保构成梯次火力。
    费尔堡的总督府,就位于堡垒门楼的正后方,是一座二层独立堡垒,全部用大型石条砌筑而成。
    而总督府后面,通向又一座独立堡垒,这座堡垒里面,是一座兵营建有足以供上千士兵居住的尖顶房屋。
    这些房屋中,除了居所,还有仓库,而四角的最高处,是瞭望台。
    城堡里面,兵营正前方的空地上,竖着一根旗杆,高高的旗杆顶上,一面尼德兰共和国的三色国旗正在风中凌乱
    费尔堡知道,最早的时候,这里只是一座简单的砦城,后来,在旧址上几经重修,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1627年,他的前辈们以尼德兰省名热兰省将此城改名为“热兰遮城”zeendia,直至1632年方始完成第一期堡底高台工程,在这座高台上,他们又花了近十年反复增筑,才终于建成了这么一座欧式“棱堡”。
    尽管在旁人看来,这座可以容纳一千余名士兵的城堡已经十分坚固,但费尔堡还是不惜重金,拼命加固防御工事。
    除此之外,他还派出船只前往巴达维亚紧急求援,不仅要求东印度公司评议会向大员紧急增兵,运送大量的火炮、弹药等物资,还要求派遣至少三艘以上大型盖伦炮船
    费尔堡如此紧张的原因很简单就在不久前,他们闯下了一个滔天大祸
    由于一时的贪念,他的手下们不仅袭击了一艘路过海峡的大铁船,而且,一个多月后,他们还派人追踪至濠镜,与那里的潜伏人员一起干下了一桩更为严重的事。
    “这真是一件愚蠢的事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