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塔第一弹药架老天,这次的设计总算不反人类了”
所谓炮塔第一弹药架,即是在炮塔内部空间内增设用以储存备用弹药的弹药架,将原本储存在车体内的炮弹上移到炮塔内部进行临时存放的设计。
纵观整个二战历程,炮塔第一弹药架的设计可谓是有利有弊。
通常情况下,作为全车中弹概率最高的炮塔正面区域无疑是在战斗中最容易发生击穿情况的部分,而在这种情况下内置于炮塔内部的第一弹药架所面临的处境无疑就很危险了。
一旦炮塔内部的第一弹药架因为被击穿装甲后引燃弹药发生殉爆,那么整俩坦克内部的成员绝对是十死无生。强大的弹药殉爆威力甚至足以掀飞十余吨重的重型坦克炮塔,所谓的坦克“殉爆飞头”一说也正是来源于此。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炮塔内置第一弹药架所能带来的优势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于炮塔内部额外增设的第一弹药架不但能够拓展整车炮弹存储空间、提升全车备弹数量,从而得以将整量坦克的战场持久作战能力提升到一个更加优秀的水平。
同时,安置于炮塔内的第一弹药架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坦克主炮的装填速度。使得原本需要去弯腰到坦克底盘内拿取炮弹的装填手,现在只需要回过身来在炮塔第一弹药架内取下弹药后直接装入主炮即可完成装填。
所以总的来说,炮塔内置第一弹药架的坦克设计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利大于弊。
在二战后期,包括德军最新型的“虎王”重型坦克、强大的苏军“斯大林”is2重型坦克、以及在柏林1945年阅兵式上出现的苏军“斯大林”is3重型坦克等,均采用此种炮塔内置第一弹药架的设计。
尽管炮塔内置第一弹药架的设计有利有弊,但作为一名后世穿越者的马拉申科心中对于这一注定是未来主流走向的设计还是乐见其成的。
在早先指挥1941型t3476坦克进行战斗的时候,缺乏炮塔内置第一弹药架的设计使得本就力有不竭的装填手基里尔每装填一发炮弹,都要一来一回弯一次腰去车体底盘弹药架内取出那并不算轻的76毫米定装炮弹回到炮塔才能完成装填。
这一听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在平日里自然算不得什么,但要是在狭窄无比又因为战时机动而不停摇晃的炮塔内去完成这一工作可就不是随随便便能搞定的了。
“一、二、三、四十。”
当左顾右盼中嘴里不停念叨着数字的马拉申科完成了数数时,分别安置于炮塔内部左右两侧舱壁之上的第一弹药架合计备弹数量显然令其很是满意。
“一个弹药架备弹五发,左右两个第一弹药架合计备弹十发不错,基里尔这小子听到这消息估计得了的蹦起来,这下战斗装填速度估计可以在原来t34坦克的基础上提升不少。”
除此以外,炮塔内部空间相比原来的t34中型坦克要宽大了不止一个档次的kv1重型坦克炮塔,即便是在内置了炮塔第一弹药架之后也仍旧有相当大的盈余空间,使得之前在t34坦克上,因为炮塔内部空间过于狭窄而迫于无奈之下的车长兼职炮手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现在,拉上了伊乌什金少尉新入伙的马拉申科所率五人车组终于可以发挥全部的完整战斗力。
驾驶员谢廖沙、机电员尼可莱、装填手基里尔、炮手伊乌什金、以及最后的车长马拉申科。
从兼职工作中解放出来的马拉申科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地担负起自己的车长职责,在未来的战斗中专注于战斗指挥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