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皑皑的大雍与匈奴边界上, 有一队匈奴人赶着千余牛羊马匹。边关士兵检查了通行证, 便将人放进来了。
这正是前往大雍京都进贡岁币的匈奴人。
一入大雍境内,便见一条可容纳两架马车并行的, 宽阔平坦的灰色官路。
据说这叫马路, 又名水泥路, 大雍目前所有官道全部是这样铺设的。这儿是边关, 不需要时常通车,因此路小。等到繁华之地,便是四驾马车并行的主路了。
但即便如此,路上却被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半点积雪。
一路前行, 很快便至边关最大的都城中。
匈奴人驱使着牛羊马匹走在城中,目不转睛地瞧着周遭百姓。
昔年残旧不堪的城门已被水泥与青砖浇筑地高大牢固, 城中那些曾经颠沛流离的大雍人脸上已经看不到一丝害怕之色。他们身上都穿着名为棉袄的新衣裳,厚厚的, 非常暖和。据说是一种叫棉花的东西做的, 可以种出来。
街边偶尔还有小孩子跑来跑去的, 手里拿着拨浪鼓和魔方之类的小玩具。
这在大夏可是稀罕货啊自诩夏朝子民的匈奴人羡慕地想着,要不等晚些时候交完货,他就到市集里头逛一圈, 买些好东西回去吧。
一阵萧杀的寒风略过,匈奴人佝偻着身子搓搓冻的发紫的手,努力给自己取暖。瞧着前边带路的身形笔直的大雍士兵, 他们脑子里不知怎的就想起自己曾经听说过,大雍士兵身上都穿着昂贵的羊毛衣裳,其实就是他们养的羊身上的毛做成的呢。
加上大雍每年都剃羊毛的举动,这个传闻顿时变得有理有据起来。他们也跟着学习剪羊毛洗羊毛,可无论他们如何清洗,那羊毛就是洗不干净
这时又有一阵若有似无的香味飘来。匈奴人看过去,是街上一家食肆开张了,煮出了一塔包子,面饼什么的。那味道香的,叫人口水都止不住地流下来了
他们一定放了肉和油说不定还在面粉里头加了羊奶,也太享受了吧
匈奴人笃定地想着,被香味勾的都有些心猿意马,心思一下子就飘到了三年前与大雍的那场战争。
若涂阎不打仗就好了,他们还能和大雍保持友好,可以用羊毛去换油和盐,而不是现在这样屈服在火药的淫威之下,每年要给大雍进贡不少牲畜。
要知道去年大雍与西域还达成了协议,大雍他们需要的油、盐物资,西域则帮着种棉花。
西域可以,他们大夏为什么不可以
匈奴人嫉妒地想着,瞧着大雍上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发展,大雍人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幸福的,默默地将苦涩咽下喉咙。
等匈奴人交了今年的岁币,驻守边关的将军惯例招待他们用了膳食。而后允许他们在边关城中活动一日,明早便能启程回去匈奴。
从边关一路往南,官道渐渐宽阔,气候也渐渐温暖。
路边是整整齐齐的小麦田,种者苕子、紫云英之类的绿肥,只等来年开春便耕种小麦。再往里一些,竖立着几座高大宽敞的玻璃暖棚,正是北方秋冬的蔬菜基地。
沿途坐落着一个个村庄,被农人们拾掇的整洁有序。若是离得近了还能听到一些哼哼、咯咯哒的声音,正是农人们按今年朝廷推行的养殖法,养的牲畜。
养殖法案上说,农人们可以用多余的存粮,从朝廷那儿换取牲畜来养殖。大多是小鸡与小鸭,稍显富庶一些可以换取小猪崽与小羊崽。关键是换的价格很便宜,几乎和白送似的
农人们当然很欣喜。
自从陛下改良种植至今,每家每户都有至少换取两只小鸡崽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