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俭与三公一一过目,觉得没问题后暂时将抄誉处封存起来,命重兵把手,禁止人进出。至于这五人,需要等最后一日考试开始才能离殿归家。
因为要写长篇策论,每日用一百二十多份锦帛是用不起的,考卷统一用的是竹简。单一竹简倒还好,一百二十多份堆在一起,视觉效果十分惊人。
要是这会有宣纸就好了,这次科考集齐了大雍十三州各士族门阀中人,只要用宣纸来当试卷,必不用再特意推广。
考完四日试,不管考生还是批阅官员,绝对会爱上这种轻薄方便又易干的纸。
可惜宣纸制造工艺复杂,从开始制造到最终制成纸,需要至少三百日时间。更别提李俭只知个大概,具体详细的制作流程,还得靠那些会做黄纸的匠人自己摸索。
最多再过半月,工坊便能建成了。届时便先命人研制宣纸吧,初步预计明年的这会就能用上了。
在这万众瞩目之中,科举终于来临了。
翌日辰时,所有考生赶至考场外。
通过抽签决定每人所在的号棚,领取对应的白布衣裳后,众人在特制的换衣间换去衣物。将衣物锁进各自柜子,再被士兵严格检查后,总算能进场了。
辰时四刻,所有考生入场,考场封闭。直至申时四刻,考场扇门才会打开,让考生离开。
不多时,考官纷发试卷,第一场考试正式开始。
考试正式开始时,太和殿议政也已开始。
李俭有心去瞧瞧古代科考情况,想了想还是算了。本来那考试条件就不算好,不少考生会因为紧张发挥不好,他这个天子再去逛一圈,恐怕没人能考得好了。
他只能按下蠢蠢欲动的好奇心,静等考试结果。
第一日考完后,考生将考卷平摊在号棚之中,顺序离场。考官用麻布装定考生姓名,连夜送入宫中,待第二日三公九卿阅卷打分。
考生则各自换回自己原本的衣物,离场归家。
第二日时,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场细细密密的秋雨。
这场秋雨过后,京都又冷了几度,考生身上的那件白布深衣就有点单薄了。李俭听闻有两名考生受凉发了烧,实在没办法参加下一场考试。
他便命人将先前准备的麻布外衣送去给考生,免得试没考完,人都病倒了。
科考的第二日,三公九卿与李俭十三人组成了阅卷团,批阅考试。
今日批的是兵制策略,李俭看后觉得言之有物的仅有十来份,其余一百多份都不怎么样,夸夸其谈有之,离题万里亦有之。给这十来份放了高分,其余都不及格。
不过李俭印象最深的并非这十来份答得好的,而是三份字丑、错字多、写的最离谱的。
那几份字是真的丑,宛如春蚓秋蛇,和狗皇帝的字有的一拼;错字也是真多,十个字里总有一处涂改,整张竹简都是大大小小的墨团;至于内容,杂乱无章,不浪费时间多看几遍都不能理解他写的是什么狗屁玩意儿。
文如其人这话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但作为一个重视笔迹、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又时常举办诗会扬名的古代读书人,这几人想来也不是什么有才之人。
单独给这几份考卷做了记号,他倒要在阅卷结束后看看这考卷主人是谁,又是何人举荐的。
第三日考试结束后,除了抄誉试卷的中书令,宫中当值的官吏们纷纷归家休沐。
顾相回到府中时,仆人回禀顾瑾正在书房读书。
怕影响他,顾相便没有命人把他唤来,打算考试结束后再见儿子。
翌日傍晚,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