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4章 3.8(二更)(3/5)
后没在大殿上说,下了朝把几名辅政大臣留了下来。
    按照秦盈盈的说法,需得把流民分成三波,一波是自愿从军的青壮,一波是不愿意的,剩下的便是老弱妇孺。
    最难办的就是第二种,既不愿从军从役,又不能白白地养着他们,秦盈盈便想了个“富帮贫”的主意。
    京中富户在郊外都有农庄,如今正值秋收,农庄上急需人手,这些流民常年耕种,若去庄子上劳作,完全可以挣来一口饭吃。
    只是有一个问题,即使这些流民愿意出去找活,也不一定能找到。农庄的主人大多喜欢用熟人,这些不知根不知底的流民他们不愿用,也不敢用。
    秦盈盈的办法就是“奖励政策”凡是雇佣流民的田庄主人,所雇之人达到一定数量,就能得到朝廷的赏赐;贡献最大的十家,官家会亲赐匾额。
    皇帝题写的匾额,就连朝中大臣都没有,这要往家里一挂,足以光耀门楣了。
    那些地主富户不缺钱,缺的就是荣誉。
    这个主意一出,就连苏相都目瞪口呆。
    道理很简单,然而他们这些书香门弟、清流之家养出来的读书人,是不大可能往这方面想的,或者即使有人想到了,也不好意思说出来。
    只有秦盈盈这种经历过礼崩乐坏的时代,看惯了形式主义的现代人才能想到这样的法子。
    虽然有点损,但是没人反对。
    就算那些富户们事后回过味儿来,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件事便交给章太傅去做了。
    至于剩下的老弱妇孺,按照以往的传统,都是收拢到京中善堂,由朝廷供养,各府贵眷或心存善念,或为了名声多少会资助些,勉强也能过得去。
    秦盈盈却不想这样凑合。
    “我在意的是那些小孩子。他们年纪还小,未来有无限可能。若是这样一股脑地收到善堂里,饥一顿饱一顿地混上两年,年纪到了,要么卖苦力,要么干脆成了小混混,这辈子就没指望了。”
    向太后虚心地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秦盈盈想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开幼儿园。
    不仅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小孩子们一口吃的,还要教他们读书习字,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实,这个想法在她心里已经存了很久,起初没敢贸然行动,她怕自己担负不起那么多孩子的人生。
    但是,这些日子以来,她看过各地传来的邸报,也出宫去看了流民的生活状况,发现是她把问题想复杂了。
    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古代却不是。
    除非是那些钟鸣鼎食的大户人家,对子弟的培养有一套家族传承的理念。
    绝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小孩和地里的庄稼一样,靠天收。父母给口吃的,长大了学门手艺,或者跟着家里种地,能养活自己,能娶能嫁就算好的了。
    像秦盈盈这种打算开个幼儿园,教小孩子们读书写字、发掘特长的想法已经算是超前了。
    向太后没发表意见,主要是她不懂,让秦盈盈去问温王妃。温王妃经常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算是有经验。
    于是,秦盈盈就去了西山寺。
    温王妃听了她的想法,十分支持,“你说的这个像是善堂和学堂的结合,也不用专门找地方,寺中就有空余的屋舍,可以给孩童们住。若是要教他们读书写字,需得打制一批桌椅,还有笔墨纸砚,也得按时供应”
    她越说越激动,看起来比秦盈盈还上心。
    秦盈盈道“如果要做,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有可能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地做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