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章 总算慢慢走上正规(2/2)
,可向军府租用或赊买,一年内名利息。三年内利息只要五厘,也就是百分之分。

    农业税收也是享受三年内免税,三年后二十税一,五年后十五税一的政策。

    政策一颁布,广宁城又是欢乐的海洋,靖江王又教会大家唱起了广宁城的天

    广宁城的天是明朗的天,

    广宁城的百姓好喜欢,

    辽王殿下爱百姓啊,

    辽王殿下的恩情说不完,

    呀呼嗨嗨一个呀嗨

    你看这收钱马屁拍的,觉悟进化得真快

    四月初,广宁城正在全力育秧苗。

    辽王亲自带着张石、张信、徐德、李喜旺等人走向田间,劝课农桑,教大家如何搭建简易大棚、育秧苗。

    其实在明初,江淮一带农民已经发明了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相对以前的直接抛洒谷种的抛秧种植技术,这已经是革命性的进步。每亩水稻需要的种子从二十斤降到五斤,成本降低四分之三,平均亩产量反而从三百斤提高到四百以上斤,提高了三分之一。

    但是,这项技术对耕牛和水利设施依赖性都很强,在全国推广很慢。

    即使到了明朝晚期,像宋应星这样的不务正业的读书人已经在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了抛秧种植技术,盛产水稻的江南地区还是以锄为犁,以人为役,使用传统落后的抛秧种植技术,种植水稻。

    如果再看一下五百多年后的老一辈开拓北大荒时的老照片,因为当时缺少耕牛,还是以人为牛,人挽力耕。

    穿越而来的朱植现在成了辽王,把之国的家底,相当于把山东全省的财政收入都拿到了小小的辽西走廊,兴修水利,打造水车、农具,还为农户们购买了耕牛。

    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集中力量干大事,迅速普及这一项革命技术,为今后辽东迅速实现军粮自给打下基础,同时用事实教育内地的移民们辽东自有仓中粟。

    但是,在辽东种水稻的风险也很大。

    辽东苦寒,广宁城虽有医巫闾山的遮挡,温度还是比内地低多了,如果没有做好倒春寒的准备工作,刚刚育出的秧苗很可能随时会被冻死,前面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所以,朱植要求广宁军民齐动手,搭建一些简易木棚,保护秧苗,一旦遇到倒春寒,就赶紧铺上芦苇、杂草,甚至是破羊皮、乱被褥。

    好在一亩秧苗可以保障二十五亩水稻,需要搭建的木棚并不多。移民们在辽王的亲自督促下迅速完成这一项工作。

    但是,在辽东种水稻还是一个极其细致的活,除了育秧苗外,光是整地一项,犁地、浇地、耙地等工序,都比种小麦复杂得多,好多内地百姓都不愿意,还得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可是利还没个影子哩

    唉,真是狗子坐轿,不识抬举。辽王只好每天和农民打口舌官司,和当初搞扶贫搬迁差不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