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墨,咋不填啊”陶玉成问道。
“我要住宿舍。”
陶玉墨显然是早有盘算,自从林朝阳来了家里之后,她就跟嫂子赵丽和侄子陶希武共同一间屋子,总是感觉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现在要上大学了,她恨不得立刻搬到宿舍去。
“住宿舍有什么好的六个人、八个人一间,用的还是公共卫生间。”陶玉成劝道。
“我乐意”陶玉墨听不进大哥的意见,坚持己见。
陶玉书也想劝妹妹,陶父说道“玉墨也大了,她从小没过过集体生活,去跟同学们住在一起也有好处,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还可以促进跟同学之间的感情。”
陶玉墨的选择赢得了父亲的支持,等于是获得了全家的认可。
八月如火,朗润湖里的荷花开的正盛。
陶玉墨的志愿表刚交到招生办,录取通知书还没下来,这几天依旧沉溺于游走于燕京城的大街小巷,早出晚归。
林朝阳每天枯坐在图书馆,暑假里燕园里的学生不多,他的空闲时间也变多了,每天摸鱼之余写写,答应收获的那部,在这样的进度下缓慢成型。
这段时间李小琳来了两次信,都是关心林朝阳的创作情况,不过林朝阳并没有因为她的催促而加快进度,依旧维持着自己的步调。他不是不想写的快点,但质量也同样重要不是
不过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片和谐,不代表一切安好。
最近这段时间,多家地方报纸和文学杂志都出现了针对林朝阳那篇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的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的内容是以批评为主。
发表在十月上的这篇文章本来只是以林朝阳個人视角而创作,但因为他身份的特殊性,在发表之后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受到了文学界不少人的关注。
不管林朝阳承不承认,他所创作的牧马人都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被打上了“伤痕文学”的深深烙印,以伤痕文学成名,却在成名之后干着吃饭砸锅的事,这如何不让文学界众多伤痕文学的拥趸感到气愤
河北日报燕京青年报文汇报文艺评论
半个多月时间里,多家报纸和杂志上都出现了此类文章,这场由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所引发的论战正逐渐成型。
面对着突然汹涌起来的舆论,林朝阳并没有多少思想准备,他也不甚在意。
在后世那种娱乐至死的年代,舆论热潮个把月就会来一回,潮水褪去之后该啥样不还是啥样吗
又过了两天,崔道义出现在燕大图书馆。
“老崔,你怎么来了”
崔道义从兜里掏出一份人民文学。
“专门来给我送杂志的”林朝阳有些意外。
崔道义说道“也不光是送杂志,还有点事想问问你。”
“什么事”
“你怎么跑到十月上发了那么一篇文章”
林朝阳意识到他说的应该是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他不解的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不妥”
“你是真不知道假不知道”崔道义问。
“知道什么”林朝阳一脸茫然,被他问的更懵了。
崔道义见他这个表情,心里明白了,看来林朝阳对于文学界的争论和风向确实不太了解。
果然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崔道义摇了摇头,给林朝阳讲起了他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