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张琰读圣贤之书,承圣贤之志,路遇此不平之事,绝不会坐视不理”
张琰这话说得信心十足,他觉得,今日自己仗义执言的壮举,说不得还能成为他扬名的伊始。
有人牵头,百姓们的音量立即大了许多,还有不少替张琰喝彩的声音。
郡吏见到张琰表现地这般生猛,登时有些退缩,生怕张琰是哪里的大族子弟,招惹不得,只好透露缘由并非是他想要煤球,而是华山的百姓需要。
孙管事察觉到风向似乎要有变化,立刻又跳出来说道“若为百姓,仆愿献上百斤煤球以作公用。”
“非是仆不愿为受灾百姓多出力,而是库存的煤球是主家的财货,不敢擅自做主。”说着,孙管事连在场的郡吏、张琰、其余百姓等人连连拱手作揖,“仆只能以百斤聊表心意,算是仆用自己积攒的私钱买的”
张琰听到此处,自认为了解了来龙去脉,他没有多么高的出身,家中只能算是豪强,却也称得上颇有家资。
他慷慨道“为了华山受灾百姓,些许钱财算得了什么”
“还剩多少斤煤球价值几何这钱我出了”
孙管事见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心知他原本想要借着此次大雨加降温给自家出售的煤球涨涨价的打算彻底落空,遂见好就收,没有狮子大开口,只道“若是张君来买,这一万五千余斤煤球,仆擅自做主,就以十五万钱如何”
张琰眨了眨眼,有些茫然这商肆看着也不大,售卖的也不只是煤球一样,都已经六月了,哪来的这么多存货啊
即便他颇有家资,十五万钱也不是能轻易拿出来的。
可大包大揽的话已经说出来,要是收回岂非更丢脸
这时,张琰忽然听到边上有人在说话“这孙某还算良善,没趁着张君仗义多算钱,我记得去年年底时煤球一度卖到二十钱一斤呢”
听到这话,张琰的心情舒缓了些。
张琰只得在心中安慰自己,至多回去多受几次父亲的斥责吧,总归自己是做了好事。
想到这,他对孙管事说道“烦请随吾归家取钱去。”
另一边,郡吏见完成了使命,也未再继续纠缠。
张琰归家之后,果真受到了其父的责备。
可没过几日,忽有一郡吏上门,言称“府君听说张琰之事,意欲见之”。
后张琰入郡府为斗食小吏。
几日前的责备很快就转变成了夸赞。
右扶风。
肚量极高的赵融正焦急地等待着各处消息的到来。
尽管气温已经随着大风、冰雹、大雨的到来而显著地变冷,可他额头的汗珠却一直未曾停过。
与弘农郡的地震相比,右扶风的大冰雹似乎相形见绌,但也只是跟大地震的破坏力相比罢了。
尤其是对于来此屯田的百姓来说,他们可谓是多灾多难,前年才经历过一次地动,今年又来了这一遭。
屯田民大多家资单薄,以朝廷现行的分成规则,迁徙至右扶风短时间内根本积蓄不下多少财产,他们的房屋普遍是泥土墙茅草屋。
这样的房屋面对斗大的冰雹尚有不足,更别说与之同时的还有大风,以及现下最让赵融烦恼的大雨已经下了五个昼夜,中间虽偶有停歇,却未曾有丝毫天晴之势。
百姓们简陋的房屋很难抵挡长期的大雨。
也就是近年来右扶风疏浚了许多前人留下的水利工程,沟渠通畅,才不至于酿成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