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0章 跃出九幽凌霄志,直冲九霄展宏图(2/3)
合出了什么奇妙的反应,这货当时诗意大发,难得写下一句正经的

    跃出九幽凌霄志,直冲九霄展宏图

    于是“九霄”,也就成了该型号火箭的名字。

    此刻,工厂的结构力学试验厂房中,邱睿头一次亲眼看到了“九霄”的真身。

    这根直径43米、通体采用了一种特殊材质不锈钢的火箭,光是一级火箭的长度,就达到了42米。

    加上28米的二级火箭,单根九霄的整体高度达到了70米。

    高于直径5米胖五的57米,以及直径仅37米猎鹰9号的684米v11版本。

    另外,因为结构上进行了少许优化的关系,理论上,在可回收状态下,可以将30吨的有效载荷运送到近地轨道。

    这根大飞棍的一级火箭部分,此刻正被一个巨大的龙门架吊起,放在了一组由50吨级振动台共同构成的振动试验系统上,准备进行测试。

    和先前的火箭发动机共振测试不同,火箭的振动试验,是通过模拟航天器在运输、飞行等使用过程中的振动环境,让“刚出生”的火箭经历各类振动的考验。

    要知道,无论是火箭还是导弹又或者是飞机,除了运输之外,飞行时表面的启动扰流和发动机的抖动,都会造成强度非常大、且持续时间长的振动。

    而这对于飞行器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也非常严重。

    该说不说,该现象最早是老米在二战时期发现的。

    作为全球最大的军火贩子,他们发现很多武器装备运达前线后,会出现无法使用的状态。

    面对买主们的集体差评,为了保证信誉,老米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原来是装备在运输途中,被颠来颠去,结果给颠坏了。

    于是米国军方自那时起开始搞振动试验,就发明了振动平台。

    现在各国的重要装备在出厂前,几乎都要过振动平台这道关。

    当然了,为了遏制华国,振动平台是禁运的。

    从50年代“巴统”成立,到80年代,1吨推力以上的电动振动平台,全都不允许卖给华国。

    这种情况直到90年代后,随着大老苏解体,禁运才放宽到了5吨。

    直至今日,还是5吨以上禁运,9吨以上严格管制的状态。

    当时世界上有两大王牌企业,一个是米国的“菱”公司,另一个是疯不列癫的“菱”公司。

    两家在全球电动振动台领域,属于垄断地位。

    故事到了1995年,终于迎来了转折。

    在苏城一家实验仪器厂干了25年某位王姓大佬,为了打破这种设备造成的卡脖子,下海创立了“东菱”。

    之所以叫东菱,就是要做东方之菱,对标老米和疯不列癫的两家菱。

    东菱从3吨以下中低端产品出发,开始了技术和资本的积累。

    转眼到了2002年,另一个转折点到来。

    彼时正赶上行业泰斗江教授,从火箭院某所退休。

    而江教授早在1981年,就搞出了10吨的水冷式电动振动台,可惜因为由来已久的体制问题,导致产研无法结合。

    退休后王总直接把江教授拉进东菱,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东菱开始蜕变。

    然后便是一路开挂,从5吨、6吨、7吨,转眼就干到了18吨,已经反超了欧米,而且远超他们9吨的严格管控标准了。

    2006年时,江教授加入后的第四年,东菱放了个大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35吨推力电动振动台研发成功,宣告彻底砸碎西方封锁和垄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