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内容确实太颠覆了,已经到了颠覆教科书的程度
之前学术界对于大脑的认知是,信号沿脑细胞们相连的突触传输,相当于有线通讯,类似于二战战场上的有线电话,想打电话必须派通讯兵拉一根线过去,线断了通话就断了。
但这份论文,却指出了不同的大脑运作方式神经肽可以远距离传输
看起来像是,每个脑细胞都能开蓝牙或者星闪,远距离无线传递信号,而这份信号便是神经肽
除此之外,论文里甚至还画出了不同细胞远距离传递神经肽的范围,针对秀丽隐杆线虫、蠕虫、小鼠脑区和食蟹猴脑区,都绘制了大量详细的神经肽图谱,建立出精确的数学模型
可以说,这一篇论文的含金量,能拆分成两三篇顶刊论文
宋河笑了笑,“结果挺吓人对吧我算出来之后也觉得挺吓人”
“吓人好啊,咱们的论文有机会上顶刊封面这么重磅的论文如果还登不上封面,细胞该砸招牌了”
“老大,确定这论文是正确的吗”有人弱弱地举手,“太颠覆了啊”
“是啊老大,这成果一旦公布,所有教科书都得改”有人附和。
团队成员们表情复杂,既兴奋不已,又忧心忡忡,当然还有很多人一脸白痴状,没从巨大的震撼中缓过来。
此刻大家手上拿着的仿佛不是论文,而是闪光弹震撼弹,爆得大家七窍生烟。
尤其很多团队成员干的活儿是傻瓜工作,比如打扫卫生或者给小白鼠喂饲料,就这么不知不觉干出一篇颠覆性的科研成果,很难不产生心理冲击
“我理解你们的感觉,心里不踏实对吧”宋河笑道,“颠覆性的成果意味着,成功了将名震天下,一旦失败了也将成为国际笑柄,你们担心成为笑柄”
团队成员们连连点头。
“放心,我是一作,真搞错了有我替你们挡骂声”宋河道,“这份论文只是第一步,咱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神经肽,大家熟读论文,准备开工”
细胞编辑部。
办公室里的材料书籍堆积如山,一群编辑坐在电脑前,眼镜片一个比一个厚。
外界猜测顶刊编辑部会是一群老头,实际上大多数是较为年轻的中青年,专业知识较为深厚,能应付绝大多数水平简单的投稿。
遇到极少数超高难度的稿件怎么办
简单,编辑们会动用人脉关系,电话邀请业内老专家帮忙掌掌眼。
眼镜片最厚的一位编辑坐在角落,气场威严
面容苍老的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毫不慈祥,甚至有些厌世暴躁
劳拉基特森,高级编辑,曾是柳叶刀编辑,跳槽到细胞后任职了二十多年,很快将成为这间办公室的掌门人
长相不慈祥是有原因的,她审阅的绝大多数稿件,是一些心比天高的野鸡学者投来碰运气的垃圾稿,字里行间浓浓的反科学、抄袭、臆测和糊弄,当然拙劣的造假更是屡见不鲜。
每天面对一堆一堆的学术垃圾,长相很难慈祥大部分稿子看的她想吃人顺着网线去把投稿的野鸡学者生吞活剥
劳拉喝了口水,打开工作邮箱,翻阅新来的稿件。
短短半天时间,又是一百多份新稿件,她一阵头大,脸色也更加厌世。
她滑动鼠标,先看投稿人的名字,优先审眼熟的学术大牛,至于野鸡新人再靠后等等。
“宋河又投稿了”劳拉脸色忽然一变,多云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