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队在日本陆军中不是常规编制,而是为了执行特定作战任务而临时编组的,一般是从师团中抽调一个步兵旅团或数个步兵联队,再配属一定数量的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特殊兵种部队组成的独立作战单位,属于临时性质的战斗单位,一般在作战结束后,这种支队编制就会立刻解除编制,下属的各个部队则会回归各自的原战斗建制。
从编制上来看,这两支率先向下关发起攻击的日军基干是两个步兵联队,和下关附近十几个师番号的金陵卫戍军比起来,似乎算不得什么,但是考虑到日军全方位的海空和陆地火力优势,以及金陵卫戍军的残破现状,这两个支队的实力依然是不容小觑。
总之,十二月十六日,这一天的混乱状态中,金陵卫戍军稳定了下来,而日军虽然开始出击,但还没有完全攻击过来。
这一天,天黑之后,双方都没有进一步的大规模行动,都得到了一定的休整,日军开始了对城内中国军队的扫荡,以及对下关方向突击进攻的准备工作,而金陵卫戍军也在撤退之后睡了一个安稳觉。
几万难民,包括特务营几十伤兵在内的两千多名各部队的伤兵也连夜送过了江。
这一夜,对双方而言都很平静,而当十七日的朝阳降临之后,真正的大血战方才拉开了序幕。
十七日,晨,下关防御圈,核心中央阵地。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官兵们正在享用撤到下关之后的第一顿早餐,扑鼻的肉香弥漫在整个阵地之上,在新近构筑的,也称得上是坚固的混凝土水泥以及土木混合工事阵地与碉堡之中,这支昔日号称中国陆军之标准的精锐部队,在一夜的休整过后,终于恢复了一定的元气。
在下关防御圈的最前方,最紧要也是最核心的阵地之中布防完毕,站稳了脚跟。
教导总队,是金陵保卫战中装备最好、实力最强、兵员足额的主力部队,在金陵保卫战前,该部下属有三个步兵团和一干直属部队,于金陵保卫战前扩编为三旅九团,而其直属的营级单位也全都扩编为团。
在金陵保卫战前,该教导总队辖有步兵三个旅,其中第一旅下属有步兵第一,第二团,第二旅有步兵第三和第六团,第三旅下属有步兵第四和第五团,直属部队有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兵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这些直属的营一级单位,均已经改称为团,但由于兵力补充不足,实际依然是营级单位。
在如此匆忙和庞大的扩编中,教导总队补充了万余名新兵,而其新成立的六个步兵团中,步兵第七,第八和第九团则在湘省训练。
故而只有三个新成立的步兵团留在金陵参战,而留在金陵的六个主力步兵团中,唯有脱胎于战前三个老步兵团的步兵第一、三、五团的装备和编制还在大体维持着战前的全德造装备编制。
这三个团的编制中每团各有十六个连,即每个团辖步兵三个营,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一个八二迫击炮排,三个营的步兵连和重机枪连分别编制番号为第一连到第十二连。
各个团的第十三连为二十毫米苏罗通机关炮小炮连,第十四连为ieig七十五毫米步兵榴弹炮连,第十五连为ak三十七毫米战车防御炮连,第十六连为通信连,连队的番号赋予制度完全采用德国陆军野战部队番号给予制度。
该部队的各级主官为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邱清泉,副总队长兼第一旅旅长周振强,辖第一、二团,第一团团长秦士铨。第二团团长谢承瑞第二旅旅长胡启儒,辖第三、六团,第三团团长李西开,第六团团长刘子淑第三旅代旅长马威龙,辖第四、五团,第四团团长睢友蔺,第五团团长马威龙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