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5章 不退(1/4)
    第375章 不退

    金国大军初临北岸时,界河南岸的武邑、阜城、交河等县确实陷入了空前的恐慌。

    可随着二十一日、二十七日楚王部以及第四旅周良部先后抵达,惊恐情绪迅速被安抚。

    一来,楚王大军去年有横扫刘鹗叛军的先例,二来,冬季疏浚会战时,军民建立了信任基础。

    是以,楚王到了,就是一个令人安心的消息

    随即,秋收的喜悦更是冲淡了北岸金军带来的忐忑。

    往年,夏粮收获后,能撑到秋收已算当家妇人精打细算,秋收的粮食最多撑到过年,至于来年春季,便是所有农人需苦熬的春荒。

    但今年的夏收小麦,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即便进了九月,沿河三县农人家中大多还有一半以上的存粮,吃到过年完全不成问题。

    夏粮未尽,秋粮就又接上了岔如此充裕的口粮,让抠搜惯了的各家主妇喜的合不拢嘴。

    以前,左近村庄在夏粮收获后多种黄豆、高粱,今年除了这两样,还多了玉蜀黍、红薯两样作物。

    特别是那红薯,什么地都能长,不畏寒不怕旱,存不住水的坡地、沙地,甚至轻微盐碱地都能长。

    并且产量吓死人普遍在两千多斤至三千多斤的区间。

    据闻,阜城先北湾村的庄稼好把式文恩文大伯,亲自侍弄的那几亩,竟达到了亩产四千斤。

    消息一出,左近村民都跑来向其取经学习。

    就连知县蔡思都亲自送来了一块穰穰满家的牌匾。

    在此处负责指导百姓贮存红薯方式的农研所工作人员,特聘文大伯为专家顾问,在获取一份报酬的同时,在北湾村就地开课,将自家红薯丰收的经验总结后教授与大家。

    能得来报酬自然极好,但更让文大伯心情舒畅的是传道受业,被人尊敬的成就感。

    历来被人轻看的泥腿子啊竟也有一日站在高台上,为数百乡邻讲学的风光

    没看么,就那蔡知县都坐在台下,不时用小本本记录文大伯讲下的耕作重点

    唯一让文大伯不高兴的便是,这帮淮北小子竟把红薯这么好东西叫做粗粮

    红薯生食脆甜,蒸煮后同样软糯甜香,听农研所的人说,将红薯储藏进地窖,半年不坏

    若果真如此,这产量奇高、不挑地的宝贝,简直是穷苦人家的保命丸啊

    你们管这宝贝叫粗粮

    若不是蔡思阻拦,文大伯差点带年轻后生为这红薯盖间庙。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虽然文大伯给红薯建庙的心愿未能达成,但他另辟蹊径,将那红薯放在了楚王庙中楚王泥塑的手中。

    这么一来,原本单手扶剑的泥塑,就变成了一手扶剑、一手抓着一颗红薯不知道的,还以为楚王仗剑抢了别人的红薯呢。

    蔡思哭笑不得,文大伯却理直气壮,“王爷使剑给了咱河北路太平,又教大伙种这红薯一手剑,一手红薯有何不妥”

    不想,文大伯却带起了一股风潮,附近村庄有样学样,各村泥身楚王纷纷攥紧了属于自己的红薯

    知道的,明白这是百姓们籍此感激楚王带来这种可能会永远消除饥馑的作物。

    不知道的,可能以为楚王很爱吃地瓜

    蔡思这边因秋收而忙碌。

    陈初那边也没闲着既然他和韩企先都没有开战的意图,那就要尽量圆了后者面子,韩企先带了这么人跑来一趟,怎也要有点成果吧。

    比如,交出伏杀金国汉军的凶手。

    能伏杀百余金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