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4章 阁老问策(2/3)
此时官员的政治正确,客观来说对于百姓绝对也是大德政。

    他们表示让皇帝去收海商的税吧,能把地方上的矿监税吏和重重钞关撤走就是善莫大焉。

    但此时这话不用说,此时此刻徐学聚和王文龙也是一样的判断,他点头说道“想必沈阁老问的就是这段时间之内的做法。”

    阁老沈一贯是个老奸巨猾的性格。

    这年代皇家造一个正殿的花费四五万两已经算非常节省,百年后,乾隆造避暑山庄的正殿,木材用上上好的楠木直接就花费了七万多两。

    万历的钱大部分就是宅家的他自己花掉了。

    本来要减税,结果你还加税,以东林党和浙党为代表的江南官员大部分都不表支持。

    但偏偏不好劝。

    沈一贯和徐学聚都是浙江兰溪人,沈一贯干脆利用私人关系,直接把问题问道王文龙这里,也是对王文龙尊重的意思。

    道理是这个道理,事也是这些事。

    王文龙连忙放下碗,擦了擦手接过。

    读书人的文字被皇家赞叹绝对是一等一的扬名办法,伴随着天下议论,王文龙的名字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间飞遍九州,想不被人注意都不可得了。

    相比之下七万两是什么概念颇为富庶的松江府一年上缴的金花银也就八万两。

    好在这篇文稿是常州诸生发出来的,那地方天然就带着政治正确,顾宪成、高攀龙的名字都在聚奏名单之下呢,攻击王文龙的言论倒是没有多少。

    江南官员们觉得皇帝实在是损透了,你直接把税收给减免了不好吗干嘛把这个烫手山芋又转嫁到海贸之上偏偏说的还有点道理,这就更麻烦。

    “徐学聚道这是沈阁老来的信,询问建阳该如何应对此时局势”

    热度当然会消散,但是影响肯定非常深远。

    史有明载的大开销修定陵花了八百万,册封皇子花费一千二百万,过个生日平均花费二十多万两,更别说有事没事修修房子,养养小动物。

    沈一贯此时当然应该上疏表明自己站在文官的立场,换成谁都会这么做。

    关键是这些钱他完全可以不捞,只要把奢侈性的消费减少一点,实实在在就能大大减轻民间负担。

    大商人和小商人之间的矛盾在朝堂之上也就显露出来。

    孙朝已经算不错的了,只因为山西太穷,南方的富裕省份太监贪污的数额远不是孙朝可比的。

    一个富裕的州府,一年百姓的税银也就够修个售楼部面积的宫殿,还不包括内装的费用。

    后续的讨论也基本上在这个框架里打转,吵来吵去没有结果,倒是让王文龙的名字被许多人知道。

    徐学聚走进旬报编辑部的时候王文龙正端着饭碗边扒饭边看报纸。

    就像万历皇帝对众臣表示如果他们再吵闹那么立太子的事情就再晚一年一样,他实在太熟悉这群文官们的心态,说的话模棱两可,既没有许诺什么,却又把文官们期待的政策放在天边,像是蹦一蹦就触手可及,以此吊着他们。

    万历皇帝不出门,但是这样的钱可是着实不少花。

    徐学聚也不催促,与王文龙对桌而坐,王平保去给徐学聚叫饭。

    这是次皇帝第一次对于税收政策松口,官员们害怕万历皇帝又缩了回去,既不敢反对,但也不愿支持。

    而小商人也不是没有后台的一些地方官员甚至觉得这文告之中的办法不错。

    对于此万历皇帝不闻不问,甚至包庇太监,只为了更轻松的从民间捞钱。

    正如当年徐渭替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