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这么久之后王文龙算是明白这年代的写作人才有多缺乏,八股文害人啊,这年头大多数文人都没有思维。
出版过的作家哪怕写的再差对王文龙来说都是合格员工了。
许仲琳思索一番,也是高兴点头“行呀,我在漳州坐馆也没意思,不如便在福州一边做编辑一边写。”
王文龙高兴道“如此正好,不知先生写过什么作品”
“哦,我姓许,字仲琳,号钟山逸叟,十几年前写过一本封神演义。”
许仲琳
封神演义
王文龙目瞪口呆的看着面前的许仲琳。
他又问了几遍,终于确定封神演义的作者就站在自己面前,瞬间有强大的不真实感。
封神演义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但是在明代的名头却远没有后世那么深。
封神演义的初版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印刷了,但是到明末清初,无论是四才子书还是六才子书都没有收入封神演义,可见当事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不算太高,大概就是一本普通的畅销书水平。
封神演义真正大火,要随着清代北方戏曲将封神的故事大量改编。
其实也真不怪此时人对于这本书不看好。
封神演义的最大优点是想象力丰富,但除此之外其剧情单一重复、人物形象单薄、思想也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跟西游记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作品。
截成一小段的封神演义故事往往可以非常精彩,最重要是抹去了原书单一重复的缺点。
戏曲观众看上一段封神演义里的斗法情节会觉得津津有味,但如果是读原本的,基本没有人能够不跳看的。
比如破十绝阵的情节,许仲琳在封神演义里真写了十个大阵,而且每次破阵的剧情一模一样,先派一个人去送死,然后再派人破阵。
第一个阵是这么写,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十个,过程毫无变化。
同样剧情给你来十遍,这谁受得了纯纯的水字数。
许仲琳这种行为如果放在后世网络里只怕已经被读者喷死。
这也算是给王文龙解惑了,他来到这个时代就一直想打听封神演义的作者的下落,但是除了许仲琳这个名字,王文龙别无线索。
而许仲琳在苏州文坛里虽然有些名气但是也不是冯梦龙这种高光人物,王文龙到吴山社时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过封神演义这本,却不知道许仲琳的下落。
事实上,在后世虽然封神演义大火,但是很长时间内连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都有不晓得争论。
还是有人在日本馆藏最早的明刻本封神演义之上找到了许仲琳的名字,又在文人笔记之中找寻到许仲琳的一些相关信息后,这才拼凑出许仲琳的生平。
说白了许仲琳就是此时一个昙花一现的畅销作家,一直想着写第二本书再获成功,但是在王文龙前世的历史到死也没有把第二本给写出来。
王文龙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人才,拼命挽留,许仲琳也点头答应。
王文龙突然觉得极其有趣,也不知道这时空许仲琳来到旬报命运能否有所改变
但不说许仲琳的命运能否改变,就说许仲琳会从漳州一路找来福州就知道连城诀对此时读者的冲击力有多大
这时的武侠连打擂桥段都还没有弄出来,公案武侠的出现更是遥遥无期,以上作品全部归于旧派武侠。
而连城诀却是新派武侠宗师金庸的作品。
新派武侠和旧派武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