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4章 《国富论》(2/3)
王文龙或许应付起来还有些难度,可是这时王文龙脑海里却是记得住上辈子所有的教科书。

    很多地方他直接把教科书的内容拿出来给徐光启讲就行,比自己总结的更准确。

    这年代的欧洲传教士也并不是什么通才,许多来到东方传教之前不过是神学院里头毕业的学生而已,所学的内容很多是为了传教而突击练习的。

    在东方人以为他们是饱学大儒,其实往往也不过是在读经之余花费一两年时间专项突击了音乐、绘画、数学、天文等等专业学科。

    实践技术上王文龙或许比不过他们,但是真说起理科水平,这些传教士的上限甚至还不到高中毕业。

    就比如说被徐光启奉为圭臬的欧氏几何,其在几何学中的开创性固然可以撑到,但是其中一些定理甚至放到初中数学要求中描述都是不完备的。而那厚厚的一本欧氏几何,也没有超出中学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内容。

    王文龙拿着中学教材跟徐光启上课,顺便还把自己作坊里头的几位工匠叫来一起听,这东西对于以后改进印刷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仅仅是中学内容,就已经够这时的人学习了。

    上了船之后,徐光启还有些恋恋不舍“只可惜数学的内容还没有同建阳学完,不如我辞了家中的事情就跟在建阳左右学习”

    王文龙笑道“难道子先不需要科考”

    “也不知能否考上”徐光启有些心灰意冷的说道。

    王文龙耗费半个月时间都只教完了了几何、代数、函数,后续更复杂的概率、统计、方程、数论等等内容根本没机会上,而徐光启已然是感觉茅塞顿开,笔记整整做了一箱,甚至生出想在王文龙身边跟随学习的想法。

    但是王文龙却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带着这么一个徒弟,他最后将大体内容草草写下,花了两天时间做出几册笔记之后就让徐光启自己回去学习。

    王文龙知道更复杂的数学内容,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有了需求自然就会被人研究出来。

    现阶段对于数学的研究,只要够用,不落后于欧洲太多就行。

    就像现在的福州据说已经有人开始计算更繁复的对数表了,那就是需要大量统计算数的吏员们在发现对数的实用性之后主动进行的工作。

    徐光启突然说道“建阳,你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只怕已经超出那些欧洲传教士,为何不以此本领著书立说”

    王文龙笑着说道“此时理学知识都要在实际应用中才有效果,我等想真正为人所重视,还是要能够掌握资源。”

    徐光启思索,一番颇为认同的点头。

    王文龙这话就是专门说给徐光启听的,希望他几年后还能记住。

    如果按照历史进程,徐光启这次回到松江读书过不了几年就能高中进士,那才是他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

    在这年代如果让徐光启把所有精力用来研究数学,实话实说,有点屈才。

    就像朱载堉算出了十二平均率,但是没有相应的应用场景,最终落的结局也不过是几百年后被欧洲人从故纸堆中翻出成果,得到无尽的唏嘘与赞许罢了。

    这时代的大明缺的并不是一个著名数学家,而是需要更多能够依靠科技改天换地的人。

    其实徐光启如果考中进士,对他最有用的其实还是物理和农学的内容,物理学可以造枪,造炮,农学可以推广新作物。

    于是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学完之后王文龙又给徐光启加上了高中物理教材中力学方面的内容。

    至于只看那简略的笔记徐光启能不能读懂王文龙也不敢保证,不过大不了那时写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