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电脑前,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的丹尼尔米尔诺鲜有的打开了他的脸书,并飞快的发表了一段话。
“有人质疑数学年刊不该把一个十八岁孩子的论文做预热宣传,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在捧杀。曾经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员,但现在我知道,我错了两天后,请大家关注数学年刊官网上那篇乔的新论文,你们就会明白这一切是为什么。
可惜我不在华夏,否则我会当面邀请乔来普林斯顿任教。他有这个资格,我觉得他甚至应该立刻就成为科学院数学组的院士。如果他出现在了普林斯顿,我发誓一定会在我的推荐信上写下他的名字。
另外,我想说的是,虽然两篇论文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乔的新论文。但如果你能读懂的话,就能明白这孩子对数学的理解有多么恐怖对了罗伯特史蒂芬,我建议你第一时间下载那篇论文,然后你大概会为没能成为这篇论文审稿人而遗憾。”
丹尼尔米尔诺的这篇脸书,是朝着直接把乔泽吹爆的方向去的。
没办法,他认为这篇脸书一定能快速拉近他跟乔泽的关系。
就好像他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希望能有一个欣赏他的前辈,为他站台。
以己度人,丹尼尔米尔诺觉得乔泽大概也会一样。
起码应该能感受到他的善意,他也相信这篇脸书,肯定能被乔泽知道。
事实也的确如此。
虽然丹尼尔米尔诺并不经常会在脸书上发言,但作为已经实名认证的菲尔兹奖获得者,可以想象他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起码在数学界这个群体之中的关注度。
而且还有很多年轻的学生同样关注了这位大佬。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不分国界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起码在数论这块,任何向前推动的进步,都是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贡献。
就好像洛特杜根研究的n体问题。
如果真的能成功,可以让世界天文学更准确的预测太阳系各个行星的位置。
这对于地球上的人类能走出星球,成为真正的跨星球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
不同的是理论对应的实践能力。
公开的文献可以查阅到几乎技术的理论基础,但查阅不到技术细节。
所以虽然丹尼尔米尔诺的粉丝数其实不多,只有一万多人,甚至还没有网红的一个零头。但却都是真实分布在各地的数学家群体。
恰好在数学年刊被批评的时候,突然发了这么一篇脸书,也的确快速引起了轩然大波。
啥意思
乔泽投的论文其实特么有两篇姊妹篇
第一篇只是开胃菜第二篇才是真正的精华
这次数学界是真的哗然了。
换了个人说这番话,是真没人会信的。
毕竟这种刷论文的速度,起码在新世纪根本没人听说过。
算算看吧,今年乔泽为一作的论文已经刷了多少篇了
就算是一个团队,也不可能刷的这么快啊
更别提篇篇论文都发在正儿八经的顶级期刊,说不定每篇论文里还藏了所谓的“水印”。
真的,虽然说现在大家都在水论文,但谁听说过能在顶刊这么个水法
但丹尼尔毕竟是曾经的菲尔兹奖获得者,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
如果不是乔泽的论文真的打动了他,也不可能没头没脑的突然发这么一篇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