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个时代的军装并不难看,甚至很华丽,不过这种华丽一般只有军官可以凸显出来,普通士兵的军装质量就有些参差不齐。东非陆军在整体上比较统一,外观上其实没有太大突破,甚至因为改掉欧式军服特有的高顶帽子,显得有些不够巍峨。
换句话说,欧洲的军装还保留着冷兵器时代的特点,东非陆军则向着前世二战时期过渡,更加注重实用性。如果单独比较,艺术性上东非差一点,不过东非这套军礼服非常适合团队形象出现,主打庄严肃穆的压迫感。
在沉默片刻后,维也纳街道两边响起了激烈的掌声,东非陆军不是奥地利军队,自然得不到欢呼声,但是东非陆军体现出来的纪律严明性,赢得了广大维也纳市民的赞誉。
“东非王国在骨子里流淌着普鲁士那样好战的基因,估计这是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有市民点评道。
单独说东非和普鲁士一样好战是不成立的,因为东非陆军里有黄色面孔,那就连德意志人都不是,所以必须把黑兴根王室的影响加上,黑兴根王室既然也姓霍亨索伦,那东非军队必然也受霍亨索伦的影响。
“呃,你怎么知道东非王国好战就凭一场表演性质的阅兵”
“这很好推断,从一些细节上可以看出来,你看东非军队的眼神,那种眼神我见过,只有见过血的军人才能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你不用反驳我,我当年也是参加过王国军队的,而且有幸经历过几场战争,所以对于军人有很灵敏的嗅觉。”
作为王国精锐,东非近卫师的士兵都是从各个部队中挑选出来的,所以经历过战争并不奇怪,土着虽然武器上没有优势,但是也能让东非军队长长见识。
“其次,伱看他们的步枪,很明显不是新的,虽然保养的不错,甚至翻新过,一看就经历了多场战争。”
这一点很正常,东非的德莱塞步枪生产线已经被拆卸发往远东,所以只保留了少部分维持运作,所以受阅士兵拿的依然是旧枪,再回东非就该换装1873毛瑟步枪,加之近卫师高强度的训练就是不参与战争,枪支也会受到极大损耗。
这里要着重声明,东非王国陆军是有一套完整且规模不小,符合时代潮流的军工体系的,首先是因为如今时代的兵器还不像前世那样离谱,技术难度低,武器种类少,所以东非也有能力和技术搞军工制造。
其次是恩斯特虽然一直声明东非落后,居民受教育水平低,但实际上东非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在全世界都能排的上号,识字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还有一种所谓半文盲状态的国民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说按照时代标准,东非真正意义上的文盲占比不超过百四十左右,所以东非并不缺基础工人储备,这也为东非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创造了条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受了德意志地区义务教育的红利,东非真正来自德意志地区奥匈帝国全境都算德意志地区的居民占比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其中南德意志人和奥地利人占据大多数,小部分是匈牙利和斯拉夫人。
在1870年,德意志德国的文盲率只有百分之二,所以移民到东非的南德意志人基本上不存在文盲。奥匈帝国水平就差了许多一战时仍然高达百分之二十二,但是奥地利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是很高的。
至于半文盲,是东非强制推行德语的造成的结果,统一语言就必须给非德意志移民上课,而上课就少不了教授词汇和语法,所以许多移民不说完全会写,也能读懂一些德语文章。
当然,识字率并不代表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