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他先后在蓟城和易京与和鲜卑交手数次,直到他把诸葛亮调过来一锤定音,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多月过去了,此时已经是深冬过去,几乎到了开春了。
这个时候,自然早已经是过了新年,也是袁熙少有没有在蓟城过年的时候,想到他自重生到这世上,去北新城守城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有余,这也让他不禁感叹时光荏苒,自己也不再年轻了。
经年无休止的争战,不仅在他的脸颊两鬓留下了风霜之色,也让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少暗疾伤痛,在这个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这并不是个很好的状态。
原身的这具身体,其实根基颇为一般,甚至还不如大部分世家子弟,虽然这些年袁熙很是注意锻炼养生,但打仗本来就是极为伤身,自古以来皆是有英年早逝者,所以袁熙身体的情况,并不是太乐观。
曹操之死也给袁熙敲响了警钟,他知道自己现在还不能倒下,如果自己身体垮了,晋国乃至天下的这条道路,很可能便会戛然而止,自己之前所付出的一切,都会付诸流水。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一力坚持替袁熙挂帅去打鲜卑,最后袁熙让步的原因,因为他发现自己实在是有些撑不住了。
战争给人带来的压力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这几年他除了刘备之外,几乎是孤立无援的对抗魏吴和关外胡人三个大敌,数次险象环生,还好如今终于是有惊无险撑了过来。
如今魏国退往关中,鲜卑这次规模巨大的试探也被击败,袁熙终于能腾出手来好好想想吴国的问题了。
如果可以的话,袁熙也不想这么急着动手,这几年来晋国用兵不停,虽然他竭力控制在不太过劳民伤财的程度,但只要打仗,就必然是损耗国力元气,尤其是和曹操最后这次大战,更是耗尽了袁熙这些年的绝大部分储备。
眼下他已经很难在三年之内发动数万人的大战,但吴国的问题必然要解决,不然刘备真要被灭了,晋国这边就要面对一个长江以南横行无忌,行事毫无下限的吴国。
而且不同于早有隐疾的曹操,孙权后世可是很长寿的,所以袁熙要是和其打消耗战,还不知道谁能耗的过谁,尤其是寿命这块,袁熙还真没有信心比孙权活得长
所以当鲜卑被平定的消息传来,袁熙对吴国用兵的心思又浮现出来,尤其是和诸葛亮大胜的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江淮那边的情报。
这些消息并不怎么好,首先是吴夫人和孙权见面的请求被拒绝了,显然孙权在孝道和天怎么可能再打自己的脸
当初吴夫人提出和孙权见面劝说的时候,袁熙其实就不太赞成,一是他觉得孙权现在已经是个合格的君王,断不会被血脉羁绊阻碍,更何况从后世来看,孙权本来就极为无情,自己的孩子都照杀不误,哪会为了吴夫人一个女子坏了他的千秋大计
二是孙权若是投降了,袁熙反而头痛了,因为以孙权的身份,自己要给他一个什么位置合适
要是仍然将其封在南方,那肯定会产生相当多的麻烦,但要是调往北方,其用心天下人都会看的到,袁熙起码这方面还是要装装样子的。
虽然这种行为极为虚伪,让袁熙也有抵触,但正是就是这样,默认的潜规则大家不遵守,将来必然生乱,尤其是对于士族的态度。
魏国那边,曹操其实也是在压制世家力量,保证曹氏的主导性,但这反而招致了更为猛烈的反弹,以至于后世曹操去世后,魏国便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向士族妥协,让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甚至犹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