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京城的“圈子文化”了,一个大院的人,上班自然都在一个单位,送孩子上学也顺理成章的往一处凑,下乡这种大事,那更得习惯性扎堆了。后世的京城,很多通家之好的交情开端就是下乡同吃同住同干活,就算当时有龃龉,等到回了城、忆苦思甜的时候,矛盾也都变成了笑谈。
林念禾挂了电话,靠着桌子回忆温家姐妹俩。
她穿来这儿之后,在大院里住了一个来月才下乡,对于一个大院的邻居们也有些基本的了解。
但由于原主留下来的亲疏不同,她对每个人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从小和原主一起打架的谢四,林念禾不仅知道他只吃葱花不吃香菜,还知道他喜欢百顺胡同里的关家大姑娘,有事儿没事儿就去百顺胡同晃悠不过人家关姑娘是温柔娴淑的正经人,只对谢四说过七十二遍“滚你丫的”。
温家姐妹就属于没什么直接交情、相对陌生的邻居小伙伴了,林念禾对她们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林妈偶尔的感慨。
林妈说,温家俩丫头说话总是细声细气的,笑起来也柔柔弱弱的,看着就乖巧又懂事。
林妈还说了,禾禾你用不着硬学,你温姨十六岁进文工团,几十年了没跟别人红过脸,她家是有点儿温柔基因的。
林念禾想着,想着,皱起鼻子,戴上了痛苦面具。
别人家的孩子追来了,这让她有点儿忧伤。
主要是她真的不太会跟这样柔弱范儿的姑娘打交道,这要是哪句话没说对,她俩不得哭好大声
难搞哦
林念禾头疼着,很快,让她更头疼的消息就来了
“林丫头,后天跟我去一趟火车站,接新知青。”李大和回到大队部,看林念禾还在这儿,便对她说道,“咱大队新来的两个女同志也是京城人,反正你整天闲晃荡没啥正经事,跟我一起去吧。”
“啊,我知道啊,”林念禾看向他,表情略有些复杂,“我爸刚打电话就是跟我说这事儿呢,是我家同个大院的邻居。”
李大和的眼睛亮了亮“那敢情好啊,你们那的孩子都不矫情。”
李大和至今还记得,当初他接到林念禾时,虽然这小崽子一看就是个废物,但从始至终都没抱怨过一句乡下生活苦,也没闹腾过要回家。
林念禾想了想,委婉提醒“队长叔,我那俩邻居吧,人很好,但性子比较软,也比较柔弱,您多担待。”
林念禾觉得,同是老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她还是要照顾一下的。
不止是照顾温家姐妹,也为了让李大和稳住心态,免得心理落差过大,让本就不富裕的发量再遭横祸。
李大和是了解林念禾的,他拐着弯儿琢磨了一遍她的话,明白了。
李大和捋着日渐稀疏的发顶,惆怅的眺望远方。
好想去掀铁轨,让那趟火车打道回府。
兰县的火车站人向来不多,每逢人头攒动,县里的人就知道这是又有知青来了。
“唉”
李大和蹲在牛车边,吧嗒着烟袋叹气。
自打那天林念禾给他提过醒后,他就一直沉浸在忧伤中,几次半夜做梦忍不住叹气,差点儿被李婶踹下炕。
林念禾看他这样,没话找话打岔“队长叔,小山哥和大喜的婚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林念禾觉着吧,心情不好的时候想点儿喜事,应该可以抚慰一下队长叔脆弱的心肝,然而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