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除了需要筛选的书籍和收在正房里的东西, 其他的家什傅济和秀阿么便一手包办了。
傅楷一连两天在书房翻捡完所有的藏书,除了小部分直接留给傅柠以外, 绝大多数的书籍都是要带走的。
不过倒也不是这一趟都带上。
傅楷分拣出一些原身考上秀才前着重翻看默记的有关科举的书籍, 准备把这些书一起带走, 毕竟就算他再不喜欢读这些四书五经, 岁考却还是得参加。就算有原身的记忆,但他自己也得尽量融会贯通,否则单是考试那点时间,都不够他根据记忆组织措辞、落笔成文的。
至于剩下的就先留在这儿,若是大伯和大伯母他们明年确定要北上帮他操办婚事, 到时再帮他带过去。若是他们无法成行, 那就尽量找去北渤东那边行商的商队捎带过去, 或者是陆陆续续通过驿站寄给傅楷。
倒不是傅楷非要这么麻烦的分成两拨, 主要是剩下的书籍太多了,都是傅楷所在的这一支傅氏旁支一代代留下来的。
因为大伯傅泽当年没有走读书科考这条路,所以原身祖父将这些书都留给了原身的父亲,如今又到了傅楷手里。光是装箱送到大伯家就装了整整三箱,这下也不用怕堂弟傅柠心散了不愿读书, 在这三箱书年后送到朝阳县那边之前,傅柠都得老老实实窝家里抄书。一旦书送走了,没有抄御留存的话, 傅柠再想看几乎就没什么机会了。
对于这点傅柠自己也分得出轻重,所以就算哭丧着脸,倒也默认了未来的抄书生活。
解决了书房的书,傅楷就被傅济赶回正房收拾房内的东西。
正房需要收拾的除了柜子里的应季衣物外,就是些财物和地契房契。
地契只剩十二亩,而且上面还盖了官印,只等地里这一茬粮食收上来后,衙门就会收走这十二亩地。
房契便是城里那间铺子和傅楷眼下正住着的这个宅子。这处宅子的宅基地当初是原身祖父去世前,原身父亲跟村里申请的,为的就是给分家做准备。所以即便傅楷的户籍迁走了,但宅子依旧属于傅楷这一脉。
当然,若是傅楷想卖,只要村里有人能买,他也可以给卖了。不过考虑到大伯和阿济叔的心情,傅楷干脆连提都没提。
宅子放着就放着了,指不定将来有机会,他还能带着云哥儿过来住住,看看江南的人文风景。
至于平日里,大伯家离得也近。就算傅楷不提,大伯也会偶尔过来看看,或者把傅柠踢过来住几天,确保房子别长时间不住人荒废了。
最后便是财物了。
傅楷几乎把正房所有边边角角都查看一边,可以说是将原身的所有钱财和贵重物品都寻了出来,甚至包括原身记忆中没有的一匣子首饰头面。
原身之前游学的时候几乎是把家中大半的银两都带上了,单看除了预留的返程银票外,原身花了一百多两买珍珠和宝石原石,傅楷也能想象的到原身这边剩下的银钱不多。
原身游学前一共带了三百两银子上路,除了五十两的银票没动外,剩下的都换成了银子,毕竟无论是在船上还是到了南洋,银票没办法用,都是需要现银交易。
而这三百两还是因为三年守孝才攒下的。
江南这边读书人间的雅集、宴饮、清赏十分频繁,几乎在学业之余,都是以这些为放松娱乐。
也是因此,之前原身才会经常私下里“接济”傅柠,实在是读书人的这些交流上需要不小的花费。大伯傅泽并非不知道这些需要银钱,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