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9章 【休养生息】(1/3)
    01
    襄桐那日提出的建议, 经过沈庚的精细雕琢, 很快就被推行开来。像是授官的管控、流民的安置均有了进一步的细则, 譬如入城实行“联保连坐”, 授官实行“以三年为聘期, 按季考核”等等。
    事情的发展一如襄桐所料,城内的商户和富户听说纳粟可以得官做, 哪怕知道只是临时的权宜之计, 为了家族声望和更加便于参与到一次举国的大事中, 不惜献出家中大笔资财充作军费, 而鉴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参与到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民心空前的团结和高亢。
    樊家也不例外,不仅捐了家中全部现银,连着铺子里藏起来的药材也全部捐给了军需,因樊大伯无心做官, 南昱王便许他日后百倍报偿。
    沈家也几乎是倾尽所有, 不仅把营商获利全部上缴,连着佃田粮食的出息也捐了一大半,只留足了次年的种粮,连平日的口粮都要仰仗着沈庚的薪俸。
    城内百姓见富户们“慷慨解囊”似是受了感召, 有钱的出钱、有粮的纳粮, 实在什么也出不了的, 则出了人从军、务农、帮闲。
    襄桐受南昱王所托,将这些义举,均一一登记在册, 以期日后匡复河山之日论功行赏。
    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想做缩头乌龟的人,尤其是富人,倒不好白瞧热闹了。
    他们心里顾忌的是,襄桐手里有份完整的商户名录和缴税的记录,若此时不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添砖加瓦,日后指不定要如何被翻出旧账。
    就在如此如火如荼的筹备时刻,宁王殿下终于由郎琛等人护送归来。
    南昱王率领城内众人亲自出城列队相迎。
    虽然宁王是王府亲子,但国礼在前,南昱王依照着君臣大礼直接撩开袍子就跪。
    年仅八岁、胳膊还缠着绷带的宁王强忍着眼眶里的热泪,急忙山前扶起他的生父,可口中只能称呼一句,“王叔、这些时日辛苦您了。”
    南昱王道声不敢,又将视线望向宁王身后,却见郎琛和走时已经大大变了样。
    他脸上的玩世不恭已然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沉痛与沉静,身上更是一身缟素。
    南昱王了然,前些时日金兵几次三番屠城,郎府上下除了郎琛恐无一人生还,连着宫中妃嫔和内侍均未能幸免于难,多已殒命。
    他心下悲痛,拱手致哀,“郎太师身为三朝元老,国之肱骨,此番为国触柱殉难,实是人间惨剧,但贤侄万万要节哀顺变,待我等养精蓄锐,定要和金狗们殊死一在,以报国仇家很。”
    郎琛将手中长方戟用力震地,饱含热泪只喊了一句,“不杀金狗、誓不为人”
    在场的官民许是受了这几句话感染,均也跟着高声呼和,“不杀金狗,誓不为人”
    02
    宁王的回归,让其他地方尚在观望着的城池统帅们终于放下了戒心,他们原本忧心国脉已断,到头来师出无名,这回不仅托书称臣,有的甚至携了兵马和粮草来援。
    而陆陆续续,也有更多从北地来的官民来投,其中不乏有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也有逃过一劫的朝中重臣,更多的则是失了家园的平民小户。
    杭州城内空置的房舍很快就被那些来历清晰有保的人家再次填满,就连城南原本荒置的地方也陆续起屋建宅,用以收留大量身份无法立即证实的流民。
    而金人在北方的攻势从势如破竹,也渐渐进入胶着之境。
    一来金兵长途奔袭后继乏力,二来冬日粮草有限,拖了金人的后腿,再加上沿途军民的抵死相抗,让原本志在必得的金人终于放慢了脚步。
    但杭州府身居高处的众人知道,金人必不会善罢甘休,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