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自己真能被诸葛亮再擒第三次,不用诸葛亮说,他自己就会对诸葛亮叩头臣服,绝不再叛。
由于感觉自己被诸葛亮看轻了,心中有些不平的孟获在对着诸葛亮拱手后,口中并未说什么感谢的话语,便大步迈出了大帐之外。
待孟获离开大帐之后,诸葛亮看着帐内一众不解他深意的将领,大笑着问道
“诸卿可是以为我太过托大”
在诸葛亮的这句问话出来后,并没有将领回答诸葛亮。
只是有时沉默,已然是一种最好的回答。
面对着诸将的不解,诸葛亮不再隐瞒他心中的谋划,开口对着诸将说道
“在我军南征之前,我曾写信询问过梁州牧,他有何计略可败南中叛军。
梁州牧对我献上了“分而化之”的计策。
刚才在我军擒获三千彝军后,我已寻一二彝军询问今夜彼等夜袭的大致由来。
从那些彝军的口中可知,今夜夜袭之策乃是由雍闿所献,然如今诸将可见雍闿此人在何方
既献夜袭之策,却在友军陷入重围之时,果断临阵脱逃,由此足可见叛军诸部并非是一条心。
我料那雍闿在逃离之时,心中断定孟获必无活路。
当此时,若我将孟获放归为敌营,雍闿与高定将会如何看待孟获
他们是会认为我愚不可及纵虎归山,还是会认为孟获已经变节,成为我军内应了呢”
当诸葛亮的这两句问话落入在场汉将的耳中后,在场汉将的脸上皆浮现了思索之色。
有些反应快的汉将,脸上则是出现了喜色。
那两句看似是有两个可能的疑问句,但实际上却是陈述句。
陈述着一个只要是常人,都会认为的事实。
二擒二纵,古往今来从未有过。
更何况从常理上来说,诸葛亮是平叛的汉军主帅,而孟获是在地方上造反的叛军首领。
从身份上来说,诸葛亮与孟获是天然对立,甚至于应该是不死不休的。
可就是在这样不可调和的身份之间,却发现了二擒二纵这令人匪夷所思的事,高定与雍闿又怎么不会对孟获起疑呢
要知道他们之间本就是以利益结合在一起的盟友关系,这种关系根本就不稳固。
而既然是身为叛军一方,那肯定是小心谨慎的。
只要高定与雍闿一旦对孟获起疑,那么他们势必会对孟获做出相应的防备举动。
甚至他们之间直接有可能发生火拼。
而一旦敌军之间发生规模大的火拼,那么汉军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现在诸将才明白,为何诸葛亮也要将孟获的三千彝军放回。
既然诸葛亮是抱着让敌军火拼的打算,那么当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孟获的军事力量。
不然要是将孟获孤身一人放回邛都县,高定与雍闿轻易就可除去孟获,那样还怎么让敌军发生火拼呢
二擒二纵,乃是一个阳谋。
雍闿与高定不难看出这可能是诸葛亮的离间之计,但就算他们看出来了,他们敢去冒这个险吗
最重要的是,从表面上看二擒二纵都是诸葛亮仁义无双的表现,也是大汉身为华夏正朔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种气度。
我想对敌人施行仁义,可敌人自己要火拼,关我天朝正兵什么事
从始至终,我大汉天兵都是代表正义的一方。
世人常言实利与虚名,二者不可兼得,例如当年的曹操便是不幕虚名只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