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899【缝纫机?】(2/3)
察为啥会卡线。

    思路是对的,但阴阳梭的形状还得调整。运气好一天就搞定,运气不好得调整好几天。

    朱国祥全程都没有干预,只坐在旁边静静看着。

    李清照接过太监端来的冷饮,一份递给沈有容,一份递给朱国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若是这缝纫机做好,慈母缝制衣物就能轻松许多。”

    朱国祥说“先用来缝制官服、军装等物,还有大量缝制用来装货的麻袋。再慢慢转为民用,肯定有商贾愿意仿造。”

    原版的缝纫机,对于大明工业来说,还是显得技术含量过高。

    但很多零部件可以替换,不一定非得照着原版来。

    至于阴阳梭摆梭这种部件,在最终设计定型之后,可以使用泥模来浇铸,再让工匠进行精细打磨。

    科技得一点点攀升。

    等缝纫机做好了,朱国祥就要开始造蒸汽机。

    也不必搞得太精妙,刚开始只在靠近煤矿的各类矿山使用,用来排出矿洞里的积水。锻炼出一批精于机械的工匠,再改进其他机械。

    纺机和织机都需要改进,否则有了蒸汽机也难用于纺织。

    更何况,棉花还没彻底普及了,现在只有两百多万亩棉田。

    在洞庭湖流域彻底开发出来以前,江浙农田还不能大规模改为棉田,必须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

    大明的专利法即将制定,但今后执行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执行困难抛开不谈,把专利法弄出来再说。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如今大明的全国各地,都有人在主动改进机械,改进各种商品制造工艺。

    尤其是基础数学、基础物理两本书刊印之后,许多普通士子甚至是工匠,都买来书本学习和研究。

    但凡属于实用书籍,在中国古代一直很畅销。

    比如各类农书和算书,销量就很大。

    明清两朝的珠算书籍,一直卖得很火,书商都是直接上雕版的。

    朱家父子俩带来科技影响,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的状态。

    接下来几十年,或许会迎来井喷。

    一直研究到傍晚,阴阳梭改进了两次。

    已经能够正常勾线缝制,但平均转动十几圈,还是偶尔会卡线一次。

    朱国祥拍拍手“天色已晚,今日到此为止,明天继续来改进阴阳梭。今天的研究有重大突破,晚餐加一个肉菜奖励,再每人赏赐一百文钱。”

    “谢陛下”

    工匠和学徒们喜滋滋行礼。

    工匠是有工资的,学徒则包吃包住,最终完成项目另有奖赏。

    朱国祥又说“朱文竹和余昂二人,今天表现突出,各赏一块银元。”

    两人作揖谢恩。

    朱文竹倒不缺那一块钱,能够得到父亲认可,才是他最高兴的地方。

    回到太上皇宫,朱国祥把沈有容、李清照送回各自院中。

    然后,他就带着朱文竹去文小妹那里儿子表现得好,生母自然与有荣焉。

    安南那位杜太后,进宫第一天就独守空房。

    接连过了两日,总算有太监提醒“陛下,官家把新入宫的杜娘子,昨日册封为了太上淑妃。”

    朱国祥这才想起来,说道“今晚安排去太上淑妃那里。”

    杜氏左等右等,总算等到太监传话,然后好生化妆打扮,直至天黑终于听到“太上皇驾到”。

    “奴拜见陛下”杜氏刚学的汉话,口音颇为古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