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注解对他们而言,就是前途的担保,就是保证他们能够成功的阶梯与基石。
刘俭觉得,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应该是不会免俗的,毕竟这是这个时代的趋势。
谁又能够那么轻易的跨出时代的局限呢
特别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
可是,当刘俭看到诸葛亮青州纸上的文字之时,刘俭的表情变的凝重了。
只见每一卷纸张的最上方都标注着一个标题。
而这些标题就所代表的,就是诸葛亮所书写的内容。
第一卷是“乃粒”
“纺织”
“谷物”
“染色”
“作咸”
“”
刘俭很是认真地来回翻看着。
不多时,他惊讶的扭头看向了一旁静立的诸葛亮。
“这些都是你编纂的”
诸葛亮摇了摇头道“此非学生编纂,只是学生研读青州书局所出版的珍贵书籍后,再根据学生自己平日里走访工坊和农户之时所做出的一些感悟与体会而做出的整理。”
刘俭颇为讶异的上下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你平日里不学经文的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回答道“我学”
“这里写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与经文相关的”
诸葛亮很是认真地道“学生学经文,但不对经文进行批注,为经文注解的人,这个天下间已经有很多了。”
“相比学经,亮平日里更喜欢读青州书局所出的治民生之典,如齐民要术农科之道纺织技术”
“在亮看来,这些典藏于国更加的实用,对民生也有更好的改良与指点之用。”
“别的不说,单说去年青州书坊的齐民要书改良第四版,亮就觉得几可谓之为神书。”
“亮觉得这些典藏之用,甚至可远超五经。”
“而其中关于纺织、染色、做咸的这些产业要点归纳详实,实在是万利于民”
“如这青州纸就是大将军一手所督造广传的,如今青州纸能够在各郡大行其道,教化万民,实是天下之大幸”
“简牍虽然也在用,但是依亮看来,青州书籍取代简牍,早晚是时间的问题。”
“这不光是士人的福祉,也是整个天下的福祉啊。”
“所以,诸葛亮愿为这些典籍做注解、做延伸。”
“至于五经注解,就让旁人去做吧,此非我之所长也。”
听诸葛亮这么说,刘俭的心中猛然升起了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
大多数的士人虽然也多研究杂学、农业与制造,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五经还是他们的主业
而对于整个国家、整个大汉朝最有利的产业技术学课,却都被他们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年纪轻轻的诸葛亮只是在十四岁的年纪,就能够有这样的超前思想,实在是让人感到欣慰。
但这也并不奇怪。
仔细想想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推断出他现在的这些行为了。
得承认,诸葛亮在历史上就确实属于一位实业家。
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民生上,亦或是律法上,诸葛亮都有着他独到的作为见解。
唯独在经文上,却没有见诸葛亮留下什么醒世的专注。
是诸葛亮不会做吗
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