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三十九章 继续改革(3/4)


    这项政策就是说可以不用大老远的去交实物,而是将其折换成银两或者官府规定的谋样东西,作为税赋上交。

    听上去这项政策对百姓是很有利的,可以有效减轻百姓负担。

    但实际上,这项政策也是被官府玩出花来的,常把此物折成彼物,或把物折成钱,或把钱折成物。

    如以钱折绢帛,或以钱折麦,或折帛之后再折成麦,反复折纳,总能将缴纳商品的价格人为压低,然后将折变商品的价格拉高。

    如此一来,为了抵消折变的原赋税,就必须缴纳更多的数量,变相的达成加征了税赋。

    除了“支移折变”之外,朝廷原先还有另外一项惠民的税赋政策,到如今也变了味,那就是“和买。”

    这也是当初赵祯想施惠于民的政策,就是官府在青黄不接时借钱给民户,民户在夏秋收成之后,输绢给官府偿还贷款,其本意是帮助民户度过困乏之时,而这一政策也是后面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雏形。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官府可以具体操纵利息,于是便成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除此之外,其他的杂税就更多了,如“牛皮税“、“契税“、“头子钱”等,种种税赋加在一起,对于百姓的负担甚至比正税都要多。

    要说这些钱真到了国库里面,李皓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可实际上,这之中大部分银子都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里面,却偏偏让朝堂当了靶子。

    而且还因为农民的负担加重,导致自耕农阶层的越发稀少,从而加速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将土地集中到了一小部分人手里。

    当然,李皓现在就属于这一小部分人,只不过相对李皓对于土地没那么多执念罢了。

    另外除了针对百姓的农税有问题之外,商税这里问题也很大。

    原先李皓对于收税的关卡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毕竟从头到尾李皓都没真的走过商路。

    直到这次,李皓才发现大宋的税关有那么多,足足两千两百多个税关。

    而且因为大宋不像现在那样,账目什么的都能清晰统计,直接按交易数额来交税就行。

    而是主要分为住税和过税两大类,其中过税是向转贩货物的商旅征收的税,按其货价的2收税。

    住税则是开设店铺的商人在当地出售货物或行商到达住卖地分出卖货物,该地税务按物价的3收税。

    虽然按照道理来说,过税交完一次之后会有相应凭证,是不需要再交第二次的。

    但就李皓了解到的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复收取过税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对于正常的商业活动造成很大的损害。

    因为这样一来,小工商业者由于沉重的商税压力,必将无以为继,而拥有雄厚财力的巨商和拥有官面背景的官商则越发能扩大其资本实力,肆行兼并。

    等于无论是土地还是商人,最终获利的永远都会是官员士绅阶层。

    要不是宋代官员士绅阶层只是免除徭役,赋税还得照交不误,否则大宋估计比明朝都穷。

    面对这种情况,李皓自然是想要对税赋进行一次变革的,首要目标就放在商税上。

    倒不是说商税比农税重要,而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商税比改革农税触动的利益集团小。

    毕竟别看商税上交的钱比土地上多,但大宋士绅对于土地的热爱终究比单纯的钱财更为重视。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李皓便派出了人手,对全国所有税关进行一次统计,相应只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