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42章 趋同(2/4)
惜自己小孩模样,没有发言权,也是因此,使得他们听久了也发现了问题所在。

    只一句话,问题解决了吗,就直接将刘邦和张良二人打入深渊,再听之时,却已经是眉头紧皱。

    特别是刘邦,到后来已经没了聆听的兴致,因为他发现这些人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套路,哪怕是引经据典,似乎也从来没有脱离那基本书籍的内容。

    一开始,刘浩也奇怪缘何如此,可后来仔细一想,才明白,这些人争夺的,可不是这些经典书籍,而是这些经典书籍的解说权力。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最终解释权

    也就是历史上未来汉武帝时期,儒家在董仲舒之时脱颖而出,成为独尊的关键所在。

    清楚了这些人的目的,刘浩反而淡然了许多,在他看来,这本身也是好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不如一锤定音来得实际一些,哪怕其中一些最终解释权是错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到了这会,他算是明白为何历史上秦始皇死后,作为宰相的李斯,缘何要答应赵高一起更改遗诏。

    说白了,就是作为法家的李斯,哪怕拼着抗旨也要维护自身法家在大秦中枢的权威罢了。

    故而,在选择内心偏向仁政,也就是公子扶苏之时,李斯宁愿选择胡亥;

    只不过,他还是低估了胡亥的无能,硬生生将原本法家的秩序之道,在胡亥和赵高的胡乱折腾之下,变成了法家暴政,败得一塌涂地。

    或许也是看透了本来缘由,刘浩感觉自己对法家的参悟更上一层,结合嬴政法约和将来刘邦的黄老,心中更是飒然一笑。

    也不得不感叹刘邦的狡猾,所谓黄老之学,也不过是假象耳。

    汉承秦制,可不是一句话的事,而是实实在在之事也。

    以黄老之学包装一下,但其中的法家内核依旧没有改变,或者说,不过是将大秦战时法规松动一些,变成了和平时期的法规罢了。

    可知,刘邦攻入咸阳之时,可是直接约法三章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其内心依旧是真真正正的法家。

    然可惜依旧是时代的局限性,难以在秦汉之时成就法典,一直到隋文帝杨坚之时,才出现了儒家文化圈之中通行的开皇律。

    这一通感悟在刘浩的脑海一一闪过,也使得他清晰的感觉出自己的法家修行瓶颈一一破碎,但有机缘,即可凝聚出自己的法家道果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来如此”

    刘浩这一声感叹,发自内心,这些知识,本就不知通读了多少着作,若说他不知晓那也不可能,但无法感同身受,只能是泛泛耳,也可以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通过秦时明月世界这番游历,一下就将其中的堵塞一一清理干净,一下就变得通常起来,这些所以然,自然也不可能成为瓶颈的一份子了。

    “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已秩序之道耳”

    这又是一句有感而发,但下一句,他却只在心中嘀咕而没有说出口

    “怪不得鸿钧要干涉天地运转,不过是为了验证自家大道吧”

    想到这里,刘浩又是一笑,可算明白鸿钧出手的本质所在了。

    按理来说,已然合了天道,洪荒天地之中的一切对鸿钧而言又算得了什么

    说句不客气的话,只要锁紧一番自家的秩序之道,那些身上业力较高的修士,也根本不可能安然的度过岁月,出现在大劫之中。

    换言之,也根本无需什么大劫来清算。

    就好似加下秦时明月世界的大秦,其法规十分严明,乃至于有些苛责,因为其本身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