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结果了吗”
“老师,关于这个故事,我听过一个不同的版本。”有同学举手示意。
“版本不止一个,把你知道的哪个说来听听。”徐剑仁把双手置于台前,身体微微前倾。
同学说道“我听过的版本出自韩非子说林上,主要讲一对鲁国夫妇决定搬到吴越地区生活,可邻居却认为他们肯定会难以维系生计,因为当地人既不穿鞋,也不戴帽,夫妇俩所掌握的手艺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哦,让我想想。”
徐剑仁稍加思索,随后说“原文是不是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对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岂可得乎鲁人不应,携妻之越。居三月,悄怆而返。”
“好像是。”那位提问的同学被这脱口而出的古文唬住了,低头大致翻译了一遍,连连点头称是。
“韩非子收录的这篇故事,应该算是可追溯历史最早的了,鲁人徙越也流传有两个版本,和咱们买鞋的内容大同小异。”
徐剑仁趁这个机会,又给大家科普起额外的知识。
“在座各位谁听过火车丢鞋的故事它讲的是一位老者在旅行途中不小心弄丢一只鞋,索性把仅存的另一只鞋也扔出了窗外。”
“对铺的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既然鞋子已经拿不回来了,与其留着剩下那一只,倒不如丢出去看看能不能成全别人。”
“我听过,是圣雄甘地。”
“不不不,我听过的版本是萧伯纳。”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马克吐温的,有高尔基的,有的干脆连名字也略去了。
且不说为什么名人总喜欢干同样的事情,本该摆在地上的鞋子是如何诡异地从车窗掉出外边,用一般的理由显然解释不清楚。
徐剑仁把教室的杂音压下去,缓缓说“平时我们所接触的名人典故,绝大部分经过艺术加工,有些甚至干脆是杜撰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灌输一种思想精神。”
“被苹果砸的牛顿、数学考1分的爱因斯坦、发明大王爱迪生以及喜欢喝马桶水的岛国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我可以轻松举出两只手。”
“我们平时在做数据调研或者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建模的时候也会面临相似的困境,如何得出一个准确客观的结论。
“假设的前提是重中之重,数据是客观的,但数据的人具有主观立场,这就变向导致了数据的潜在不客观性,听起来像不像薛定谔的数据。”
“事实也确实如此,同样的数据,基于这个假设前提得出来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搁在另一个假设前提就成了谬误。”
“我们拿一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有一家互联网机构通过全年的影院电影票连坐率来推算各个城市的单身比例,请问这样合理么”
“明显不合理,去看电影不一定是和对象,有时候也会和舍友闺蜜组团。”
靠近讲台的前排女生反应迅速,在徐剑仁的课上捡到一题送分题不容易,要把握住机会刷存在感。
徐剑仁颔首道“是啊,我想大家都感同身受,依靠这个数据计算得出的单身率无疑会有失偏颇,再进一步讨论,我们来选个参考样本,提高结论的精度。”
“各个节假日的客房双人率。”角落头几个驾轻就熟的老司机幽幽道。
“嗯,乍一听是个不错的选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