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4.郑和下西洋 映梁上有燕来居(2/4)
光看不到更多,但某种意义上,他这时候的操作也算不上大错。

    毕竟大明在刚开始确实腾不开手,被驱赶的蒙人尚在北边,沿海的倭寇也烦人得很,内地的蛮族更是这里闹完那里闹。在边防、海防与内部稳固、国家建设的多重因素下,海外在他们眼中分量实在不够。

    但政策要随时局而变,祖宗创业的时候难啊,初创公司正是打根基的时候,到处都是窟窿要补,后代身为上市公司老总却能高坐明堂,在歪果仁从思想到经济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时候一摆就是大几十年。

    祖宗的名声和后人是高度绑定的,如果朱元璋早期的很多诏令在后来被改进,高皇帝的名声大约能好上五成。

    但大明朝多得是被“祖宗家法”几个字弄锈了脑袋的书生,也多得是性格鲜明但心不在正道上的皇帝,朱元璋这个制定家法的人自然要担起责任。

    如果说朱元璋的态度是“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朱棣的态度就是更外放积极地面对新世界。要么人家有洋名呢,judy听起来就比八八开放多了。

    有论调说朱棣不断派人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踪迹他逃到海外他寻寻觅觅的剧情太绿江,u主都不嗑了,但大明文人深以为然。

    也有西方论调说郑和的许多行为是侵略性的“原始殖民主义”,这就更有种“我烂,全世界都和我一样烂”的恶意了。总之,郑和的船队穿梭于“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上,传递的还是交流与和平。

    贞观臣子们对天幕屡屡提及的海上了解有限,也瞠目于后世王朝之衰颓,但众人对明朝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却极有兴趣。

    他们在天幕中见过许多王朝的宫殿楼阁,并不惊异其巍峨,千百年过去,工匠总会制造出更精妙与宏大的建筑,这要时代来堆积。但在见到狂风巨浪中平稳行驶的巨大船队后,许多人仍觉得万事万物的演变都令人神往。

    聪明人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比旁人快上许多,“海权”二字不难理解,无非是海上权力,在后人眼中大约还有其他概念。

    大唐也是四海来朝之邦,泱泱大国气象,国境太大,着眼之处甚多,如今后世惊涛逐浪,他们的目光便随之聚焦海上。

    太宗皇帝与爱臣们视线相撞,各自按下笑意,时代未到,境况不可能一致,但若国朝有余裕,难道还不能闯一闯这海上么大唐的舟船已足够精巧,向海扬帆并非难事。

    西方认为此地是侵略性的所谓“殖民”航海,有明一朝为的是彰大国气魄,那真正行侵略与殖民举动的是哪方就很好猜了武德昌盛如大唐都如此慈爱,西方以己度人实在可笑。

    已知的堡宗摆宗和建文各有各的烂,正儿八经的二代继承人还是个靖难登基的,后头的皇帝据说各有各的爱好,朱元璋放眼看去,觉得大明的未来一片黑暗。

    但听到朱棣派人出海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下落时,当爹的还是从自己的满腹愁绪中抽出身来,向朱棣投去了充满怜悯的一瞥这小子还当真是在洗脑包中长大的啊。

    帝王尚不知这个儿子从出生就充满谜团,被后世从元妃到高丽妃到皇后安了四五个妈,作为既定的亲爹,此刻他只满怀慈爱地拍了拍这个儿子的肩膀,示意其受苦了。

    朱棣看爹面色黑沉,想到后代皇帝们不懂事,爹为祖宗家法受国之垢,也握紧老爹的手,父子二人在诡异的错频中其乐融融。

    在儒家与小农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历代王朝大多秉持着一种传统的天下与四海观,地大物博啥都有,啥都不缺,藩属国的朝贡也是臣服与统御的象征,大多数时候体现在形式和礼节上。小国拿着自家破烂来,带着大堆赏赐走,经常被现代人吐槽是打秋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