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平,如此方可安大明百姓之心”
李东阳说这话,在场没人有意见。
这话自有道理,既然叛军威胁到了省城,皇帝下令两广调兵平叛理所应当,旁人在这件事上跟李东阳并无直接的利益冲突,不必跳出来说什么,若主动出来说话反而是没事挑事,不但得罪李东阳,还几方面都落不了好。
即便皇帝未问及自己的意见,作为朱佑樘最宠信的大臣,刘大夏依然站出来建言“陛下,若以湖广、江西、云贵、两广等地同时出兵,怕是情况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对于协调兵马作战并非善事,不若以一人统调各地兵马,做出全盘安排,是为上策”
朱祐樘听到这话,一脸感激地望向刘大夏他一直等的就是这句。
而李东阳最不想听的也是这句。
因为无论怎么看,沈溪已经领兵去了叛军所在地,而且还打了一场大胜仗,如果要安排一个人出来统调兵马,似乎舍沈溪而无旁人。
沈溪原本已经是两省总督,若再获得统调各地兵马的权限,那等于说湖广、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兵马都归沈溪一人统调,沈溪一人至少也是个“六省总督”。
按照李东阳的逻辑,任何一个大臣都不能获得这么大的权力,这些省份几乎囊括了江南大部分省份,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变乱。
更何况拥有如此大权力尤其还掌握军队的人,还是沈溪,一个自来不为李东阳看好的年轻人。
现在刘大夏出来说话,分量很重,毕竟他是兵部尚书,又是之前对鞑靼一战文官集团公认的首功之臣,对于军国大事有足够的发言权。
至于张懋等人,则在此时装起了哑巴,根本没人出来说话,因为在他们看来,怎么都行,何必牵扯进文官集团内部的纷争闹不好跟皇帝的意见不合,会被皇帝记恨于心,又或者得罪李东阳这个文官集团魁首,实在不明智。
朱祐樘微笑着点头“刘尚书提议甚合朕意”
李东阳再次出列行礼“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这会儿李东阳已经能感受到肩头承受的沉重压力,他知道皇帝这是在跟文官集团置气,换作以前,皇帝在这种军国大事上,从来都是支持文官集团的决定,哪怕说这种决定有失偏颇。
但现在即便文官集团所做出的决定非常正确,皇帝也会因为对文官集团的偏见,而不会应允,反而会故意给文官集团找麻烦。
如果刘健也在场,李东阳断不至于会如此被动,毕竟以朝中的地位来说,首辅刘健要比他李东阳更有发言权,刘健说话有着足够的份量,而他李东阳说话,皇帝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完全尊重,别人也不会因为他说什么而无条件站到他的立场,形不成一呼百应的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影响君王的决定。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