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二一〇章 策问比试(2/3)


    受中庸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大臣都抱着“无过便是功”的看法,认为只要能守住京城就是胜利,如此一来龟缩不出便是最好的选择。

    李东阳道“固守固然有其必要,但若狄夷兵马日夜不停歇,连续发起攻城,不知京师可保几日安宁”

    谢迁回道“京师城墙高深,即便日夜攻打,也足以坚守两月以上,完全可以等到各地勤王兵马抵达”

    “唉”

    张懋叹了口气,道,“如此等于放弃居庸之险,若西北各军镇边军无法将北寇残留在宣府、大同周边兵马清剿,这一战就会转入相持,月内都未必会有结果,如何能确保京畿安全”

    言外之意,张懋对于这种消极的应对方案不赞同。

    固守不出意味着京城外所有地区都会被放弃,届时京城将会陷入孤岛状态,就好像土木堡之战的翻版,即便京城防御再稳固,兵马和粮草数量始终有限,如果鞑靼人坚持围城打援的战术,长此以往,京师终究会陷落。

    谢迁道“难道有更好的方略”

    刘健道“于乔切勿心急,有些事并非你想的那么简单,久攻之下必有失城,无论是城防,还是守城将士,一旦一环出现问题则京城危哉,此不可轻易尝试”

    刘健虽然对军事不太懂,但他读史书很多,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久守必失。

    大军压境,城池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纰漏,有可能是在出兵时不小心被敌军所趁,诸如靖康之耻;又或者是城防驻守人员投靠敌军,诸如靖难之役等。

    要守住城池,单靠防守很困难,驻守将士注重的不是国仇家恨,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即便外夷入侵,仍旧会有贪生怕死之徒为了自身荣华富贵,充当蛮夷的走狗。

    所以,谢迁这篇纯防守的策略并未得到赞同。

    随即是熊绣的策略。

    熊绣这篇策问的中心思想,也是固守待援,但熊绣军事上的造诣,明显要比谢迁高深许多,他提出来,要在稳固防守的同时,调动京畿周边兵马,分别驻扎于京城周边的堡垒,互成犄角之势,牵制鞑靼人。

    李东阳道“熊侍郎这篇军务策,不失沉稳,与狄夷兵马周旋,攻守兼备,是为上乘”

    在两篇军务策比较中,李东阳更支持熊绣的作战思想,谢迁对于京畿防备知之不详,他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安排,而熊绣因为在兵部任职多年,对于京城的军队和地势了若指掌。如此一来,自然能提出更多切实有效的策略。

    李东阳询问了刘健的意见,从反馈来看,也对熊绣的观点赞许有加。但问题是,熊绣只是兵部侍郎,让熊绣出来主持军务难以服众。

    上一次京城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怎么说也是兵部尚书,如今临阵将刘大夏的兵部尚书撤职而换上熊绣,明显不合时宜,毕竟刘大夏在宁夏镇也获得胜利,现在还在领兵回京勤王的路上,此时撤换刘大夏,会令三边将士军心不稳。

    马文升道“不如,以汝明为副帅,刘少傅挂职正印,与鞑靼兵马一战”

    谢迁并未因自己的策问没选上而苦恼,点头附和“如此甚好,不若即刻上奏陛下,请陛下定夺”

    几名大臣旁若无人评说,朱厚照听得云里雾里,心里琢磨“这就商定完了怎么没听到对我那篇军务策的评价还是说他们已经评价完了我没留意”

    “喂”

    朱厚照终于忍不住开口,“几位卿家,你们在说什么本宫这篇策问,你们可有看过这可是本宫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从小到大,我还是第一次写这么多字呢”

    同样不满的还有张延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