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正在商议,李东阳看了谢迁一眼,这会儿刘健告病在家,内阁大学士只有他二人。
李东阳倒没有嫉妒谢迁的意思,只是觉得谢迁气定神闲,有些反常,看情况谢迁心中已经有合适的人选。
就在这时,站在另一边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出列禀奏“陛下,老臣以为左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杨一清,近两年主管西北马政,革除地方弊病,功不可没,可领三边军务提调,镇守西北”
马文升把杨一清给抬出来,很多人不赞同让这个未来的辅阁老出来主持三边,主要是杨一清为人耿直,经常与权贵作对,头年里曾弹劾武安侯郑宏,就连弘治皇帝对此人都有些不喜。
但既为刘大夏提出之人选,朱佑樘总要给几分面子,没有反驳,当下询问李东阳和谢迁的意见。
李东阳对杨一清没什么看法,并未说什么,谢迁对此却很赞同,一看就知道谢迁跟刘大夏曾经商议过此事。
见两位心腹大臣都同意人选,朱祐樘当即点头“既如此,便以左副都御史杨一清暂时协领三边军务,至于陕西巡抚,有何人选”
杨一清升位,那他本来的位子就需要人填补。
谢迁出列“陛下,臣以为山西右布政使王琼,近年来治理漕河有功,可擢为陕西巡抚,以示陛下隆恩。”
听到“王琼”的名字,李东阳先想到的是前任河南巡抚高明城,当年高明城在河南只手遮天的时候,右布政使王琼上京告御状,把高明城给参倒,但一转眼,高明城从河南巡抚调任京城为户部郎中,随即又升为侍郎,从那之后王琼多被打压。后来高明城于宣府兵败去世,王琼三年任满考评为上,本该调左布政使或者入朝为官,最后却因不被朝中重臣所喜平调山西为右布政使。
这样的人,跟谢迁没什么私下来往,但谢迁却出人意料地提出调王琼到西北任职。
陕西巡抚这位置非常棘手,仅仅只是三边总督的副官,还要受那些有公侯爵位在身的总兵官的欺辱,但却是晋升六部堂官的一条捷径。三边是大明对鞑靼和瓦剌战事最频繁的地段,一场战争下来,无论功过大小,朝廷为了彰显大明国威都会提拔不少人,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到西北履职的原因。
对朱祐樘来说,手底下臣子成百上千,就算以前知道王琼的一些事,此时心烦意乱也没想太多。右布政使提拔为陕西巡抚,算是升两级调用,还算合理,又恰逢谢迁这两年做事得体,弘治皇帝未多做考虑,直接采纳。
一众朝官看出皇帝心情不佳,再加上之前一直咳嗽,均有尽快结束朝议的心理准备。
谢迁却突然“不识相”地走出来,道“陛下,闽粤桂三省提督军务沈溪,年前扫荡粤西南沿海,剿灭地方匪、匪寇两千余众,与佛郎机外夷交涉,得战船三艘,以及纳贡国书。日前他于地方栽种之番薯、玉米已快马送到京城,请陛下御览”
一句话,就把朱祐樘的兴致给调动起来。
朱祐樘之前已经知道沈溪在地方剿匪的功绩,酌情予以了赏赐,但关于沈溪种番薯和玉米的事,尚是第一次听闻奏报。
朱祐樘期待地说“哦快拿来与朕一观。”
之前朱祐樘听谢迁把这两种农作物吹得神乎其神,老早就想见识一下。
谢迁听到吩咐,遣人从宫门口拿进两个包裹,其中一个里面是根金灿灿的玉米棒,另一个则是一根约莫一斤重的椭圆形番薯,呈送朱祐樘面前。
朱祐樘把玩了一会儿番薯和玉米,问道“此物收成真的很好”
谢迁禀报“回陛下,收成尚在核算中,不过以广东地方的栽种测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