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〇一章 礼部会试(第十一更)(3/3)
要等第三场题目下来,拟好草稿之后再往卷子上誊抄,因为沈溪觉得这样做很麻烦,还不如在草稿纸上写好后直接誊抄到卷子上,如此也能给第三场考试争取更加宽松的时间。

    前两场考完,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这考试基本就跟结束了一样,因为按照以往的规矩,第三场的“策问”很简单,一问一答,将你的观点成文,那便可以了。

    策问一共有五道,以前会试的“策问”,从来都是走过场,属于“附加题”,考官很难从“策问”中评断考生才学的优劣,毕竟题目简单,容易作答。

    可沈溪之所以抓紧时间把前两场的考题列卷,就是知道这届会试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最后鬻题案的导火索,正就是在最后五道策问题中的第三道题上。

    这道题,历来是历史争论的焦点。

    但争论的本身已不在题目上,而在于科场之外,唐伯虎和徐经是否真的提前得到了考题

    这道策问,几乎将整个参加会试的考生都给难住了,只有二人答题流利,让程敏政以为这作出卷子的二位是唐伯虎与徐经,“甚异之,将以为魁”,于是被给事中华昹弹劾。

    华昹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仅根据程敏政一句话,以及外间对于鬻题案的传说,就匆忙上奏给弘治皇帝,一场轰轰烈烈的礼部会试鬻题案展开,最后以查无实据和各打五十大板结束。

    这次礼部会试,造就声名最大的不是最后的状元伦文叙,也不是仅仅以列二甲第七名、后来却以心学闻名海内的王阳明。而成就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狂放不羁却一生与仕途无缘的大诗人、书画家唐伯虎。

    这一道题,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程敏政经牢狱之苦,出狱才不过几天就发急病而死。

    怪只能怪,程敏政把这道题出得太偏太难,而他的那句话又实在太过惹耳。

    二月十五,第三场考试的题目终于下发下来。

    沈溪没有看另外四道题,而是直接留意第三题,“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

    正是那道改变了唐伯虎命运的策问题

    s第十一更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瘾没是不是感觉非常痛快天子如此努力,大家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来一波月票和打赏支持

    今天有没有第十二更,就看大家的表现了哦新新电脑版大家收藏后就在新打开,老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会打不开的,请牢记:网,,,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