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章 解锁日记(2/3)
然君子貌。

    “公达别来无恙。”来人拱手相拜。

    荀攸看着友人,振袖回礼,“公业厚谊,荀攸感佩。”

    “公业已应董卓征召”青年隔着衣袖执住友人的手腕,引着他入门。

    “然。”郑泰点点头。

    “值此危难之际,我何惜声名”郑泰道,“若能匡时救难,导贼行善,虽死无憾。”

    荀攸称赞他,“公业高义。”

    两人入堂就坐,郑泰微向前倾道,“公达且为我细说,雒中此时情势。”

    荀忻带着所有家当住进了伯父家,荀绲的三子如今只有荀彧在家,空闲的屋舍很多,伯父挑了条件最好的一间给他。

    这家当中自然包括荀勉,荀勉本来就和他伯父府上的仆人们关系很好,住进这里更是如鱼得水,简直是府上一霸,空闲时便有许多小少年跟在他后头当小尾巴。

    如今已经入冬,这一天刚好是晴天,金黄色的阳光暖意融融,并不刺眼,荀忻将案席搬到了屋外,在阳光底下看书。

    那天经过荀忻的发疯式恐吓,里正韩公等人回家想了想,觉得不能不如人黄口小儿明理,最终还是答应和荀氏一起北迁。

    他们只提出要求,不想在冬日严寒中启程,希望能缓和些时日,等到正旦过后才走。

    于是荀彧又去信给冀州牧韩馥,与他约定了明年一月份后到冀州。

    对此荀忻表示,房子没白烧,虽然烧早了点。

    荀勉正在院中清点带来的行李,短衣少年蹲在地上给箱匣擦灰,打开箱匣一看,里面放的竹简和缣帛有些潮湿发霉,于是便敞着口放在院中晒,自去忙别的事。

    荀忻看着四下无人,在阳光下没有仪态地伸了个懒腰,他手中的竹简看完了,正要去屋内换一本,路过箱匣,看到里面有竹简、缣帛,于是俯身拾起一卷展开看。

    入目是熟悉的字迹,像是原主所写,只是笔画有些稚嫩,比不上那些经义笔记的字迹清隽。

    荀忻眨眨眼,这是原主小时候写的吗

    他满怀围观小朋友黑历史的八卦心理,把箱内那一摞竹简和缣帛都捡起来,抱在怀里,回了里屋。

    只见竹简上写的是论语、孝经中的语句,像是小朋友的抄录作业,荀忻翻了翻,嘲笑了番字丑便放下了。

    他再拿起一卷缣帛,白色的布略微泛黄,边角有一些霉斑,展开一看,里面写了一些家长里短的杂事,有点像是日记。

    少年笑了笑,仔细读这卷字迹笨拙的日记,上面絮絮叨叨地记着,听某某人说,慈明叔父十二岁的时候,能通春秋、论语;

    仲豫大兄十二岁的时候,能说春秋,看过一遍的书就能背诵,过目不忘;

    攸侄十三岁的时候,就能一眼看出来,要给他祖父守墓的故吏面有奸色;

    彧兄长年少时,何颙见到他,就惊叹他是“王佐才也”

    荀忻沉默,这小孩是从小就感受到了被大佬包围的痛苦,孩子太难了。

    果然,他继续往下看,后面的文字大意也是说,觉得自己不太聪明的亚子。

    小孩子用稚嫩的笔触结尾道,我马上就要七岁了,论语还只会背一点点,该怎么办呀。

    荀忻叹口气,拿起了另一卷缣帛,这卷上是小孩子在吐槽练琴的辛苦,说阿父太严格了,他手指被丝弦磨破了才可以休息。

    接下来几卷内容都差不多,是小孩子抱怨学经、学琴太无聊了。

    他草草看完,又展开一卷,荀忻看了几行不由笑了,这一张帛居然记的是小荀忻观察到的身边人的怪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