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管家有些心疼,不顾少爷的吩咐,将食匣搁在书案上打开。阵阵甜香从匣子里冒出来,温苏斋笑道
“厨下新做了糖豆包,炸响铃儿,还有葱包侩。有甜的也有炸的,都是少爷您近来爱吃的东西。”
温恪闻言,似是有所意动,终于搁下笔,望着匣子里新做的点心。
糖豆包白白胖胖,冒着热蒸汽,做成兔子模样;另外几只青瓷碟里盛着金黄酥脆的响铃儿,香气四溢。
“我不爱吃这些。这几样点心,都是”
都是鹤仙儿喜欢的。
温恪垂下眼帘。这话可不能对管家说,指不定就被父亲听去了。
温苏斋瞧了瞧少爷的脸色,似乎不大相信“您不是端阳节那天”
他话还未说完,却见温小郎君径自取了兔子包,咬了一口,挑剔地评价
“虽不喜欢,却甚合我意。”
上京,翰林院。
安广厦抱着一卷典籍,行色匆匆。
他着一件朝官制式的青色常服,那枚缠着烟青色流苏带的象牙埙已被收起,腰间再无其余佩饰,唯有一枚象征官员身份的鱼符袋。
不多时,安广厦在翰林院最里一进的致修阁前停下。致修阁不同于翰林院别的地方,馆阁前肃立着四名带刀侍卫,时有披坚执锐的禁军巡逻而过。
他要找的东西,就在这禁军重重把守的馆阁之内。
致修阁底楼靠门处,设一张登记台。今日轮职的是一名国字脸的青衣文官,他正低头誊抄访客名册。
安广厦轻咳一声,向国字脸出示了表征身份的铜鱼符,笑道“这位大人,有劳。下官想查阅云中郡的史籍,文正三年,屯田令。”
国字脸闻言抬起头,认出来人正是新科进士,敕封正八品翰林编修官、兼领四门馆博士的临沂安氏小公子,安广厦。
这位小安大人在殿试之时一鸣惊人,本该是官家钦点的状元。只是他父亲身为工部尚书,不愿木秀于林,百般推辞之下,这才屈居榜眼。
这位小大人出身簪缨世家,父亲又是朝中二品大员,日后必然官运亨通,前途无量。更难得的是他这样的身家,却依旧为人谦和有礼,国字脸有心结交,起身作揖回礼,替他登记了访册
“安大人,您往致修阁三楼去。云中郡的史书,都在西南角。”
安广厦谢过,就要转身上楼。国字脸这才发现他手中还卷了两本典籍,一拍脑袋,慌忙喊住他
“安大人,安大人请留步咳,这致修阁不同于别的地方。官家有令,任何人等都不得擅带笔墨典籍上楼,馆中史料,更不得借出。您看”
安广厦像是愣了愣,旋即笑应。他看了看手中的籍田令,双手奉上,寄存在国字脸的官员处。
“多谢提醒。”
国字脸重新坐下,执了笔,打算继续誊写名册。他余光瞥见那本陈旧的籍田令,忽然一时兴起,随意翻了翻。
籍田令是讲述田制演变与农民耕休的史书,洋洋洒洒百余页,史料详实而乏味。
忽然,一张桃花笺从书页的夹缝里飘出来。国字脸定睛一看,那花笺子上写着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笔力遒劲,有如苍松翠柏,好看极了。
小笺只写了一面,背后则是一大片的空白。国字脸愣了愣,轻笑摇头。想不到这位小安大人,还是如此风雅的人物。
馆阁三层的值守禁卫查看了安广厦的鱼符,将书库大门上的铜锁打开,零星的灰尘从书架子上扑落落震下来。
“安大人,今上有令,致修阁借阅典籍的时限依官职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