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章 二月十四日的糖(三合一)(1/6)
    胭脂湖东南角, 是一处缓坡, 十里亭就如一只展翼的灰椋鸟, 歇在坡地的绿茵上。
    亭子不大, 木构的八角重檐,檐上铺着黛色的蝴蝶瓦;朱漆的雷公柱上, 擎起一枚翡翠色的琉璃宝顶。亭子不远处, 则是绕城的青屏山。
    此刻辰时未到, 十里亭内只有温恪一人。小亭四面环空, 低头便能望见胭脂湖清粼粼的碧浪。
    青屏山上花木葱茏, 环抱着镜子一样的湖面,站在十里亭中, 临风远眺,“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风雅逸趣,俯拾即是。
    胭脂湖畔游人如织,湖上泊着数十条彩绘龙船。
    温恪对龙船没什么兴趣。他频频回望来处的青苔步道, 青石台阶上空无一人。耳边是清越的鸟鸣, 湖畔热热闹闹的人声被熏风送至亭内,反倒衬得十里亭愈见清幽。
    他要等的人, 还没有来。
    日出东方, 时辰尚早。
    沿春溪十里长草地, 由平章府出资, 搭建了廿四座龙舟看台;每一座看台正中,都钉有一方木牌,牌上绘着代表临江温氏的梅花家徽。
    胭脂湖距十里亭不远处, 便是赛道上的第一处看台。
    此时辰时方至,木台上已坐满了游人。人头攒动间,一个个都说笑着往湖中指指点点。
    “最南边儿,十三档的小龙,新船。是瓷器陆家的。”
    “陆家今年开春以来,瓷器销量一路走高,可把他家老爷陆致行给高兴坏了。”
    “啧啧,再看那第二道档口的龙,这面旗子曲家的怎么才这点人,去年还有二十四名香官呢,今年怎么才十八个。”
    “大龙变小龙,当然是他曲家的绸缎庄今年生意不大景气。唉,这排面也难上去啊。”
    一众看客交头接耳间,不知是谁高喊一声“快看,打东头来的,是平章府的大龙”
    看台上的百姓纷纷引颈朝东面望去。全临江的人都知道,温氏的龙舟,从来都是端午节最抢眼的景致。
    那条大龙神威凛凛,连续七年拔得头筹。更何况,人们坐下的看台也是由平章府出资所建,这些看热闹的百姓自然心怀感激,纷纷拍手喝彩。
    温恪站在十里亭,也随人群的目光向湖面遥遥望去。
    说来可笑,温恪身为平章府的公子,这几年来,还是头一回亲眼看见他们家的龙舟。
    平章府的十八档“大龙”,有四十八香官;设有掌旗旗官一,唱祝悦神一,司锣掌鼓四,另有托香执事四人,后艄行舟二人,其余皆是桨手。
    船头高高翘起,饰以木雕龙头;舟腹则是朱漆描金的鱼鳞纹。龙头圆目怒张,口衔琉璃宝珠,龙须缠以金丝绸线,丝线根根分明,在胭脂湖的暖风里张扬飞舞。
    站在龙船正中的旗官执一面大红地镶白旗,旗上用银丝线勾出一个板正的“温”字。
    这字写得端方、谨肃,仪态冲和,顿挫有力,一看就是平章大人亲笔所题。字如其人,温恪望着那银丝绣字,就像看见他威严冷厉的父亲。
    仲夏的风,闷而热,温恪望着他家的那条大龙轻轻荡开碧波,漂至湖心处。
    几条挂着别姓彩旗的龙船上,有旗官遥遥作揖道“平章大人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日理万机,却仍能与民同乐,体恤百姓,当真是为民父母,爱民如子啊。”
    这些旗官都是大嗓门的汉子,坐在岸边看台上的人群听了,又是一片呼喝叫好。
    温恪远远地听见,不屑地嗤笑一声。
    什么“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统统都是假的。
    不错,他温氏有着临江城最大的龙船。但温恪身为温有道的独子,最清楚不过这条漂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