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6章 皇孙(1/2)
    朝廷选官不仅要看学问,还要看样貌端正,听声音洪亮,中气足,方是大国官员气象。

    做到六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即便本来声音不好,几十年的官场历练,也足够礼部尚书练出一副好嗓子,说起话抑扬顿挫,字正腔圆。

    就是他话里的内容让林棠不是很喜欢。

    礼部尚书的声音在暴雨倾盆里也分外清晰,林棠面无表情的听着。

    与渤海国使臣只见了不到两个时辰,已经足够皇上和朝中这些老狐狸看清渤海国的底。渤海国确实是惧怕大周之威,才积极遣使过来,甚至大周从未给过渤海任何会联姻的承诺,渤海国也要让贵夫人所出的三王子带其胞妹二王女来。

    渤海国想要求和,却又不肯称臣,只想与大周平等相交,入京第一日就欲压大周一头,甚至还想趁此次来使获取或者说盗窃火器,这等态度,让才获征西大胜还未到两载的大周诸臣都十分不屑。

    但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大周与渤海国十几年未有战事了,是渤海国主动来使,大周不能慢待。

    况且便是要征讨渤海,也须得探明渤海地形,方能出军。

    渤海国多山,地形复杂,与大周边界不远处便有一长达数百里的大泽,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若到秋冬也不似大江大河一样上冻,牢牢挡住了大周通往渤海国的其中一条路,而另外几条路不是狭窄的山口,便是茂密的丛林,极其易守难攻。

    因渤海国在大周东北,秋冬长,春夏短,一但战事拖延到冬日,大雪封山,渤海国又占据地利之便,大周便几无胜算。

    高祖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一统中原江山,奠定百世基业,却三次亲征渤海国未捷,抱憾崩逝。高祖亲征令国库枯竭,将士死伤十数万,留下的人力疲弊百废待兴,直到近几年方才完全解决。若本朝再草率出兵,便难免会步高祖亲征不捷之后尘。

    礼部尚书发言之前,太极殿内,皇上已经和众臣统一了意见

    东周燕国只占据冀北、辽西一带便为七雄,鲜卑、契丹、女真注1皆是由辽源之北兴起,后占据中原半壁江山。渤海国足有大周中原两三省相加之大,人口少则数百万,多则千万,一日不除,大周便一日有被南下窃国之险。

    但现在还不是和渤海开战的时机。

    在辽源边境,百姓已与渤海国民众有交易往来,但也仅限于边境一带,两国之间官面上并未开放互市,大周的商队也从未在渤海国境内行走过。

    若想知道渤海国境内的地形地貌,何处有驻军,何处是粮仓,还是得与渤海国假意交好,让大周的商队能踏入渤海国各城各县,知己知彼,方能增加大周胜算。

    礼部尚书的提议,就是将渤海二王女许给皇上孙辈的宗室,上加尊号,以示看重,再从宗室女或勋贵之家中择出一女,赐公主之号,嫁与渤海国做王子正妃。

    如此,一则大周在辈分上和礼法上都压了渤海国一头,二则大周女为渤海国王子妃,大周便可全力支持公主夫婿夺位,让渤海王室自乱。若大周公主能得一子,登上渤海国王位,大周和渤海从此便是一家,或许还能免于干戈。

    听罢礼部尚书之言,皇上不置可否,又问其他人的意见。

    殿内众臣的想法与礼部尚书大同小异。

    若想与渤海国开通商路,渤海国二王女就不能不留下,可留下渤海国二王女为宗室之妻,大周不嫁去一女,便显得和谈之心不诚。渤海国又非弹丸小国,可以随意弹压,一旦逼的太紧,只怕大周的目的也不成了。

    难道只能挑出一个女子嫁去渤海

    倒有几个人选,只是都不大合适。

    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