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 贾政一房拿了荣国府除了宗祧、祭田外的一半家产,又是贾家的人,该当过得十分逍遥才是。
但是古话说知足常乐, 贾家二房的问题就在于不知足,所以即便丰衣足食,看见长房风光,在皇上、皇太孙跟前儿有体面,依旧觉得意难平, 总想自己一房攀过长房去, 原本好好的日子, 都叫二房自己过糟心了。
不但如此, 分府之后, 贾政故作清高、贾王氏眼高于顶的性子依旧不改, 将一双儿女养得不成样子。二房的一双儿女贾珠和贾元春, 一直不曾定亲。
倒是第三子贾琅, 因为贾王氏杜撰通灵宝玉的事被贾琏揭破, 自此之后二房就在荣国府失势,二房自然以为贾琅命不好,连累了自家,所有人都是不大喜欢贾琅的。两房分府的时候,贾琅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他原本在二房就不讨喜, 因着有贾母照拂,日子还略好过一些,若是出了荣国府,还不知要受怎样的磋磨。
贾母虽然大事上有些糊涂,对待儿子上也偏心,但是贾琅无论如何是自己嫡亲的孙子,不忍心见贾琅过得太艰难。贾母跟贾王氏说了之后,将贾琅接到身边教养。
贾政夫妻都是自私之人,全然不想当年贾琅不过是一个无辜的婴儿,通灵宝玉的事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之所以落到今日这不田地,全是自找的,偏生他们全都迁怒在贾琅身上。贾母要接贾琅在身边教养,贾政夫妻反而觉得离了扫把星,说不定自家好日子就来,不但没有半点骨肉分离的不舍,还十分乐意。
贾琅半大孩子,对这些半懂不懂的,也没有人跟他说过通灵宝玉的事,只是直觉的觉得父母兄姐都不喜欢自己。不受宠的孩子,总是敏感的,贾琅觉得父母兄姐都不喜欢自己,定然是自己不够好,行事作风总是小心翼翼的。后来入了族学,贾琅便立志要勤学上进,总有一日,叫父母兄长都对自己刮目相看。
窦氏、贾瑚之妻袁氏都心善,只是以前两房虽然分了采买中馈,到底住在同一个府上,自己对贾琅太好了,贾琅回到家里反而更惹贾王氏厌烦。故婆媳两个虽然看见贾琅可怜,也不好相帮。
如今贾政一房搬离了荣国府,贾琅住在荣庆堂,在族学读书,虽然窦氏明面儿上没有做什么,背地里却吩咐了下人们对玽二爷好些,别做那起拜高踩低的事情落到自己手里。
窦氏本就将后院管得严,下人们大多规矩,有了窦氏敲打,贾琅出入荣国府,倒也没受什么怠慢轻视。
如此自从分府之后,贾琅和荣国府二房,仿若成了两家人。只有贾母不愿小儿子父子离心,偶尔带着贾琅去贾政的新宅子小住几日。
却说贾珠早就长大成人了,偏偏贾政自己出自国公府,瞧不上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后来荣国府两府彻底分开,贾珠年纪又一天天大了,人家就是五六品官员家还瞧不上贾政这门亲家呢。加上贾王氏眼光也高,贾珠的亲事一直没定下来。
可是即便贾珠没定亲,到底到了懂人事的年纪,加之贾政拘贾珠读书逼得紧,越发激发了贾珠的叛逆心,三两下的,就叫人勾引坏了。跟原著里的贾宝玉一样,拼着回家受贾政一顿打,也是出去眠花宿柳,无所不为。
若说和贾珠一起胡闹的人是谁,却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而贾政一家和冯家结交又有个缘故。
冯唐此人和四王八公不同,他掌着实权,原本是前途无量的。后来朝廷巡边西海沿子,贾敬、柳苹大出风头;远征西海沿子,又叫皇太孙和贾琏立了头功,渐渐的,神武将军在军中的风头就被盖下去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