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67 章(1/4)
    殿试考完当天,依旧像会试结束后一样。四名主考官并八名同考官, 当晚就留宿考场即保和殿, 开始判改考生答卷。

    不过因为殿试只考了一篇策问, 判卷规则就不能像会试那样, 各自负责一个模块的判卷工作了。

    于是殿试的判卷规则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共计十二位,分别为三百份答卷各打一个分数。最高分满分一百, 最低分零分。

    十二个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高分之后, 算出一个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就是考生的最终得分。

    这个判卷规则也是在俭王上疏献策后,科举革新的一个方面。

    每份答卷都经由十二个考官判改打分, 已经算公平了。哪怕有那么几个认考生笔迹的考官, 也不可能十二个考官都认考生笔迹, 且还给同一个考生给高分和低分。

    如果真有十二个考官, 都选择力保或打压同一位考生的情况,那这名考生就真是了不起了。

    不过,要不说万事皆有可能呢这一次, 还真就是十二名考官都选择了力保同一名考生。

    这名考生就是黎池。

    十二名考官都选择力保黎池,是有原因的。

    首先,黎池已经连中五元。够资格来做考官的大臣们, 都已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揣摩上意,是他们的必修课。在有考生连中五元的情况下,除非该考生交白卷、答卷全篇污迹或者犯了大忌讳, 否则判卷考官们再怎么都要判出一个六元及第出来

    六元及第者,科举取士后史上才只有两个而已。若是在贞文帝在位时出现一个,这就是为贞文帝的文治功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讨好上意的事,考官们如何能不做

    就算想要标榜特立独行,愣是要和皇帝唱反调、不让他文治功绩上添上这一笔。先不论他所打的这个分数,会否成为最低分给去掉不纳入平均分计算中。就是这分数打出来后张贴公示了,也要担心会不会被皇帝记仇,会不会被天下士人攻讦十二个考官,就你一个打低分,你才学是有多渊博啊

    其次,皇帝其实已经相当于提前看过了黎池的答卷虽事实上是看得他的草稿纸,且与众臣和众皇子们探讨过,这就已经明示了他属意黎池这份答卷。

    要是考官们还不依着贞文帝,非不将黎池的答卷判成第一名状元,那他们这辈子也就不用想升迁了。

    最后,是因为黎池的答卷确实答得不错。

    真没愧对他五元的盛名。

    抛开其他不谈,只看这一份答卷,若是考官们给他的分数打低了,都要担心张榜公示后,被天下读书人指指咄咄。

    “这黎和周真是学识渊博。”一名同考官感叹道。

    黎池是脑中构建了记忆宫殿的人,记忆力很好。或许他还说不上博览群书,不过但凡是他看过的书,他都记得。而且他又不笨,还能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是啊,不仅学识渊博,且还常有奇思妙想。”同屋的另一名已经判改过黎池答卷的同考官,一边判改手下的答卷一边附和。

    黎池是在信息爆炸的新世纪活过一世的人,相比起来,可不就比这个时代的人有更多奇思妙想吗

    “唉,真是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啊”此次殿试的主考官之一,暮气沉沉地感叹道。

    主考官感叹后生可畏,已不及黎池这样的后期之秀,其实这就好比是后世感叹高考前是人生知识水平的巅峰。

    在官场沉浮多年,之前学的书本知识也就都忘得差不多了。这是正常的,这些考官们年轻科考时或许没有黎池这样出类拔萃,但也是有过意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