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56、婚后三八(2/3)
小芽,因此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玉米脱粒。

    老农民都知道,要说最麻烦的农作物非玉米莫属,先是要掰穗,然后把玉米杆砍掉,玉米穗要剥掉外面那层包衣反复晒干,之后再一点点剥出玉米粒。

    活不是重活,但就是麻烦,北方的冬天,窝在家里也不是没事干,屋檐下挂着那一排排玉米,都要一点点剥出来。

    研究之初,苏榆专门找了大永村的村长了解情况,最麻烦的就是脱粒这一步,因此这次研制的玉米收割机被拆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部分只是单纯的割掉玉米杆,玉米穗还是要靠人工掰下来,但是掰下来的玉米穗只需要晾晒几天,便可放进脱粒机中脱粒。

    还是因为电机动力不足,脱粒分成了几个步骤,但外人是不知道的,只看到玉米穗被扔进机器里,接着就会从下面的小口里出来玉米粒,玉米芯子则从另外一个出口掉出来。

    “有些玉米穗没有脱干净,还有玉米芯子被搅碎混在了玉米粒里。”苏榆皱眉看着,效果有些不尽如人意。

    李江河在一旁记录下数据,又把机器打开,当场调整了几个齿轮的咬合度。

    何永涛几人摸着出来的玉米粒,有部分连着被搅碎的玉米芯子,需要人工再清理一次。

    他们几个围着机器讨论如何调整,边上的村民们才不管这些,只知道玉米穗扔进去出来的是玉米粒,这就了不起的很啊。

    “这个好,省了多少劲儿。”有老农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搓着脱好的玉米粒,笑的露出豁口的门牙。

    李栓柱是村里有名的懒汉,他媳妇也是个懒的,整个冬天就窝在炕上唠嗑嗑瓜子,也不说把家里存的玉米给剥剥,就等着儿子儿媳腾出手来帮他们干活。

    村里人提起两口子就是看不上,谁知道这次被人家赶上了这等好事。

    苏榆找老村长问谁家还有玉米穗要脱粒,他们要试机器,结果问了半个村子,都是猫冬的时候剥光了,只有李栓柱家还剩下老些。

    众人推着机器到了他们家,李江河都准备好了接插座的材料,结果他们家竟然装的有,进屋一看,小风扇和电动缝纫机人家都有。

    “他家儿子在市里上班,去年买了孝敬老人的。”

    两口子只一个儿子,那孩子憨厚,被送去京市学厨艺,解放后随师傅在国营饭店上班,儿媳妇就是娶的人家师傅的女儿,日子过得不错,儿子还孝顺,越发惯的这两口子懒的没边。

    “苏总工,现在就开始试用”老村长指挥众人把李栓柱家的玉米都搬出来,那两口子兴奋的跟着看热闹,没一点伸手帮忙的意思。

    苏榆把机器调整好,朝李江河示意,“插电吧。”

    手边不断有人递过来去掉包衣的玉米穗,苏榆丢进机器里,下面源源不断的出着玉米粒,周围人一阵惊叫。

    “出来了,出来了。”

    “这机器剥的就是快,栓柱叔家这点玉米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出完。”

    李栓柱两口子揣着手高兴的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还真被他们赶上了,正说让儿子回来一趟,把家里的玉米给剥剥,这边机械厂的就找上了门。

    苏榆几人眼中的瑕疵,村里人根本没当回事,不过是再过一道手而已,又不费事。

    虽说收获一众好评,苏榆他们还是带着机器回去继续调整。

    脱粒机需要找出问题所在,洗衣机只差最难攻克的左右转,去年承诺的改良电风扇也要提上日程,一时间苏榆忙的脚不沾地。

    “忙成这样”

    中午韩尚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