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6. 定义判断 李广难封(2/3)
    就是因为这题目太泛泛,若是加以相关的前提,便不会有四个答案全对这样的情况。

    正如一道法令、政策颁布推行下去,在不同的府县中,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施行方式。

    起因不是法令政策的不合适,而是有心之人的有心解读。

    有一心便是偏一重,若层层加码,只怕是要偏到离谱。

    他升起了想要和父皇聊一聊这个事情的心思,朱元璋只是看了他一眼,就挥退了其他人“都给咱滚回去,好好学天幕的课程。哪天学完了,再来见朕”

    被训的几人耷拉着脑袋,在行了礼之后,鱼贯着离开。

    一走到外围,朱棡就开始小声地抱怨“自打从弹幕中知晓,大哥是为何英年早逝之后,父皇这一门心思啊,就全在大哥身上了。对咱们哥几个,就更加不咋关心了。”

    “尤其是对老四”

    朱棡特别强调。

    朱棣倒是根本没当回事,要是大哥能够活到天年,顺利继位,他届时未必会生反叛之心。

    唯一需要担心的,还是大哥驾崩之后的皇位归属。

    若还是传位给朱允炆的话,他只怕是要尽早做准备。

    有位宋某人问,这样模棱两可的考试,比之古代的科举,真的能更好地挑选治国人才吗

    嗯别的先不说,至少在公平性上,考编比科举好上很多。

    其次从录取人数来讲,有些朝代两三年才考一次,而一次录取多少人呢少的十几个,多的几百个。

    但我们现在每年国考一次,招录三万多人,各省的省考也每年各一次,加起来大约招录十一万人。

    最后是报考的条件。古代都是一级级考上去的,最终能参与科举的人,并不会很多。

    但是现在,我们基本上本科毕业,专业符合就能报名了,就拿去年的国考来说,共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参加了考试,省考至少是五百多万的人参考。

    这是个什么概念

    秦朝。

    嬴政险些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在看到李斯等人同时睁大的错愕目光中,他才肯定,自己没有听错。

    六百五十多万人参加考编。

    大秦才多少人这就相当于大秦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参加考编。

    而且还仅仅是一年的人数

    “后世竟有这般多的人,前仆后继地要为国效力。”李斯不由得感慨,也难怪天幕从第一次出现起,就开始说秦吏的个人职业道德不行,秦律的普及率太低。

    李斯开始相信,普及秦律一事若放在后世,恐怕只需要几天而已。

    唐朝。

    “你们可听清了六百五十多万的人,参加了考编。”李世民的头都开始发晕了,同时也有些心痛和羡慕,“近大唐一般的人数”

    “后世定然是个国泰民安的盛世啊”长孙无忌情不自禁地感慨。

    “但这些同挑选治国人才有关吗”魏征忍不住问道,“天幕是否没能切中要点”

    在大基数之下,就算考编和科举所选拔到的人才占比是相同,更甚者是比科举小的,那么在总体数量上,也会比科举多上很多。

    更不用说古代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了,所取出来的,真的是士吗

    被束缚禁锢在四书五经里面,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代表做官就做的好。

    而我们现在的考编,选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不是为官者。只有先历基层,了解民生,知晓痛点,才能知道什么是人民所需要的。

    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