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503谭纶(2/4)
军队编制进行全面整顿后设置的,先是置武德、豹韬、飞熊、威武等十七卫亲军指挥司,以“卫”为单位规划亲军,继而在地方置千户所守备地方,又有了“所“的编制。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手下诸将所部兵员数量核实,统兵5000人者为指挥,统兵1000人者为千户,100人为百户,50人为总旗,10人为小旗。

    一方面军官地位的高低,主要据其所拥有军队的多寡;另一方面,以卫、所作为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指挥、千户、百户为各级军官的官号,编制划一,名实相副,部伍整齐,这就是所谓的“部伍法”也是大明卫所制度的基本内容。

    在对全国兵马进行整编后,终于在洪武七年形成了完备的明朝卫所制度,大抵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50人为一总旗,10人为一小旗。

    一卫辖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设五个小旗。

    全队均按此编制编入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逐级率领。

    至此,卫所制度成为明军的基本编制即成定制,无论是京、省驻军,还是皇帝、藩王的亲军、护军,均按卫所编制。

    最早的营兵,其实在明初也有出现,那就是从各卫所抽调的中的精壮,临时组合成战时编制。

    只不过,明初这种属于临时的军事体制,不久便因边患的日益加剧而改变,特别是明王朝的边疆地区,临时性的调兵遣将逐渐变成常规制度,营兵制也就因形势需要而出现。

    当然,这一时期的营兵,其实就是抽调的卫所兵中的精兵,依旧是军户从军。

    而在大明朝,除边军和京营外,其他地方的卫所兵很快就废弛下来。

    边军因常有战事,还能勉强保留一定的战力,且因此并没有完全卫所化,更加接近镇戍兵,因为他们只能把少量精力用于耕作,更多的还是作战。

    而京营则是有明王朝强大的财政作为支持,所以战力下滑速度虽然比边军快一些,但相比其他卫所军还算勉强够看。

    不过在土木堡之后,京营也彻底堕落了。

    造成卫所制度崩坏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稳定,相对和平,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军田,剥削士兵,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由此各地卫所中逃兵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这么看过来,自然营兵天生就比卫所兵战力要高上不少。

    不过也是因为挑选的是各卫所精锐,参与的也是战阵中最危险的地方,所以给予的军饷也更高一些。

    因此一开始,营兵只是作为临时作战应对方式出现,并不常见。

    卫所兵不堪为用,明政府遂不得不开始从民间招募兵士,与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或者说入营兵但是户籍保持不变。

    卫所兵以驻防为主,为解决军粮问题,且耕且守,卫所军士世居一地,但也因为卫所以屯种为业,其机动性和战斗力自然下降。

    营兵的建立就是弥补卫所兵机动性和战斗力不足而组建,拿着比卫所兵高的兵饷,自然就要参与最危险的战争,战力要说强于卫所兵,当然就不算错。

    不过想到本来两者之间就完全不同,魏广德干脆就直说道“卫所兵既要耕种又要战守,要想两全其美自然难得,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营兵专司战阵,拿的饷也远高于卫所兵,战力若是不如,那还不如不募。”

    裕王点点头,也是认可魏广德的话。

    不过魏广德也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说道“其实,还有句老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