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徐光启农政全书里提到,用石灰,或牛猪的骨头来给植物施肥。
如今去分析这些古代农药配方,不难看出这就是在给植物补充其必须的硫元素、钙元素。
食物中的化学知识远不只于此,真要聊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就再说一个如今厨房里必备物品盐。
盐,在古代无疑是国家级的重要战略性物资。早在周代就有专门掌管盐的官员,称之为“盐人”。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自然资源分布不同,炼制食盐的方式必也会有区别。
例如巴蜀之地是井盐的发祥地,而内陆盐湖以山西河东盐池为最著名,沿海地区则是很早就开始煮海取盐。
各地人民不断钻研提升不同炼盐法的技能。
像是改煮盐为晒盐,又是寻找着有利于提取更多食盐结晶的小技巧。
明朝的天工开物就记载了一种皂角法取盐。
皂角是豆科植物,把它磨碎加入水中就可以产生大量泡沫。宋应星记载“卤沸之际,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
其原理利用皂角絮凝卤水的杂质,从而促进食盐更好的结晶。在明代,此法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
有趣的是此后还记录了一句,“盖皂角结盐,犹石膏之结豆腐也”。可不就与汉朝的豆腐发明呼应上了。
嬴政若有所思,随着一笔笔记录,他看到了朝代更迭与时光变迁中的技术传承与发展。
尽管咕咕只是简略举例,没有给出详细的农药、肥料、制盐之法,但视频里提到的大致方向足以给人许多灵感。
如今,除吕氏春秋的几篇农事文章,大秦没有更系统全面的农书。
徐福等方士不愁找不到新的研究内容。以化学辅助农业,将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水镜还在继续。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觉得刚刚的这些古代化学知识太接地气了。有没有除了吃吃喝喝之外,更抽象一些的化学内容
当然有。
上可追溯到墨子,他提出了“端”的概念,认为“端”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端之下,不可再分隔,而这接近于现代原子论的雏形。2
另外,在十九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发表了一篇论文。表示最早发现氧气存在的人,极有可能是中国唐朝人。
其父马丁克拉普罗特也是化学家,发现了铀等元素。
小克拉普罗特不只传承了父亲的化学天赋,也是东方学爱好者。他购入了一本古籍,据说是唐朝丹药学家马和所著的平龙认。
此书中有一章节霞升气,提及大气存在阴阳两气,它们能够通过不同方法被提取出来。
比如把青石、火硝和黑炭加热燃烧就能炼制出阴气。另外,水里也有阴气,但它与阳气混合在一起较难分解开来。
由此可知,阴气是如今说的“氧气”,阳气则是“氢气”。
假如平龙认所言是真,则表明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提取氧气的方式。足足比十八世纪的欧洲科学家早了一千多年。
遗憾的是平龙认此书真伪难辨。
朱利斯克拉普罗特没能把这本书给传下来,如今也没有发现此书的其他藏本。
平龙认究竟是后人制作的伪书还是与很多古籍的悲惨命运相同,在传承中成了孤本最终散佚这个问题只能交给将来的历史考古了。
回头来看,如今提到化学,背一背元素周期表是常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