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82. 第一八二章 建文新政(2/7)
就是,就是。”朱樉,“前面两个好圣孙,已经把好圣孙的名声给弄坏了,好不容易来了真正的好圣孙,居然不把他供起来,叫我们大明错失了挽回那好圣孙名声的好机会。”

    “可是”只有朱允炆憋不住了,弱弱说,“可是,他没事为什么要天天给他爷爷上奏疏呢还是这种评议朝政的正式奏疏,我就”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不要把你这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人和我那摄宗好孙相比。他会杀贪官,你会吗”

    朱允炆恨。

    有了新孙忘旧孙

    嘉靖昏聩吗

    当然不,他是公认的数得上来的聪明人。嘉靖广受人诟病的大礼议实际上为明朝中后期高涨的改革浪潮了敢于否定“祖宗家法”的舆论土壤。

    田澍先生将“大礼议”定为改革的真正,并认为嘉靖信任、重用的张璁、桂萼等人才是改革的开启者。

    朱棣恨道“再怎么改革,再怎么大礼议,把我挪出去也太过分了吧我看着鳖孙就是恨我”

    张璁从整顿吏治入手,以“八计”之法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对官员的监察,要求“多方选材,不拘资格”。

    接着改革了赋役制度,下令清理全国庄田,和桂萼一起提出了“一条编”。它被高拱在江南地区大力推行,并最终由摄宗正式命名为“一条鞭法”。

    在处理边防的哈密问题上,重新启用王琼,改变了“绝贡”的思路,转变为“大力通变”,开关通贡,整军备战。

    三个方面都和未来高拱、摄宗的改革有着一脉相承的解决思路。

    听多了嘉靖坏话的众人,开始听到嘉靖的功绩,心里头有一个算一个的怪。

    朱樉问“似乎挺不错的,但既然把清丈田亩和一条鞭算在摄宗头上,这嘉靖和张璁的改革也许并不彻底”

    朱棣沉思“涉及到土地的改革势必会招来勋贵、大地主们的弹劾。前面曾说过,嘉靖是个喜好权术,搞出了内阁大逃杀的人,若是他在改革的进程了迟疑反复,张璁就很难获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效。”

    朱元璋皱眉“他搞大礼议,必然要拉拢一些勋贵站在己方,可是改革派和勋贵阶级的利益并不是共通的。”

    嘉靖年间的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总的而言,就像张璁在内阁四起四落,宦海沉浮,波折不断。

    嘉靖的喜怒无常,导致政策的连贯性遭到了很大打击。故而即便有嘉靖中兴之语,我们仍然更多的讨论摄宗,而非张璁。

    朱元璋突然叹了口气“其实太过精明的人,是当不了改革家的,改革家是需要认死理的。嘉靖他是为自己考虑的人。”

    朱棣再次恨道“是啊,嘉靖可是连祖宗都不顾的人”

    摄宗对张璁身后名的评价充满了耐人寻味。

    由他亲自审定的世宗实录如此总结了张璁之生平。“大礼之议,乃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

    “第果于自是,恩怨太明,休休之量,是其所短”。但终嘉靖一朝,没有谁能及的过他的功绩。

    朱允炆疑惑道“皇太孙为什么会去审核实录呢”

    像他这样的皇太孙,就从来没有审核过实录。

    难道是因为他爷爷还没有

    “不是皇太孙,是太子了”朱柏严谨纠正,“现在嘉靖应该死了,隆庆上位了。”

    虽然太子审核实录也有点奇怪

    朱樉道“疑惑什么呀爹还没死,我们都不知道以后的太祖实录太子棣弟是怎么胡编乱造的,也许他就把这口黑锅让他儿子给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