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4章 崔氏(3/4)
外看重,所以他们也往往对好人无法下手。

    因为这些人要不真的非常穷,要不就是非常隐蔽,在乡里之间都有非常好的名声。

    再之后,到了本朝,崔氏连续七代为宦,到了崔烈最终跃升到了三公之位,使得家族成了公族。

    首先一个德是,崔氏兴办学舍。

    但濡水穿博陵西而过,那博陵东的农业用水就困难了。所以崔氏专门挖建了一条水渠,引水入东。

    所以,崔氏精舍就和当年度满求学的伏氏精舍一样,都是一个在本地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存在。

    首先他是泰山子弟出身,一开始上的就是随军学堂,从启蒙到受学,整个价值观都是在泰山军的影响下的,是地地道道的自家人。

    这下子,第一个罪已经有了,和泰山军有血债

    但还不够。以此罪来铲除崔氏,博陵人心不服。

    对于土地高度集中的地区,各郡县长只需要重点攻坚那些大豪强就行,只要没收他们的土地,再重新进行分配,工作就结束了。

    崔氏是前汉末年左右开始发起来了的,先后三代为宦,其中一代做过四任二千石的郡守位,素以周易传家。

    主持过多年分田的胡溥很清楚,像这样的清流型豪强最难处理。

    因为如果本地没有这种通天的大族庇护乡人,那必然是要被流官县令所鱼肉的。所以崔氏越强,县令就越不敢盘剥治下。

    但没几日,胡溥下面的军吏通过走访,又查到了一事。

    一般来说,这种家族的有出息的成员,必然是要保持好名声的。所以这些人不用去查,查了也没用。

    何为公族就是族中曾出过三公者的家族,尔后世代簪缨。

    于是,他专门给各分田吏下了一个手册,指导基层分田吏如何处理解决这种清流型豪强,取得分田的正义性。

    和那些脱离田土的清流士族不同,崔氏是非常通晓农事的。其家数代都组织乡里人开垦田亩,教授乡里人农业技术,告诉他们何时该种什么作物。

    安平是如今博陵的前称,当年桓帝之父葬于此,唤“博陵”,然后安平县就因此改名为博陵。

    博陵境内最大的河流是濡水。

    那崔佑不信,当时正好见路上有个家里的徒隶正挑水走在道边,二话没说上去就搠死这可怜的徒隶。

    从一些本地县吏口中,胡溥也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崔氏还将大量的田土借给乡里人耕种,还将优良的垦殖工具借贷给乡人。更更重要的是,博陵最大的水渠也是由崔氏组织修建的。

    在邺城的羽檄送到博陵县寺之后,博陵令胡溥已经和镇将耿豪二人着手商讨了分田的具体事务。

    但对于崔钧的死,崔氏族人都讳之莫深。

    这一点胡溥还是理解的,人才辈出就是说崔氏家里代代做大官,能很好的保护好乡里人。

    这逻辑并不复杂。

    此前在河济地区的大变乱中,那些起事造反的土豪们之所以能拉动那么多人一起来造反,就是从这一点进行舆论攻击的。

    的确,崔寔是个道德君子。但他有个从兄叫崔烈,这人官做得很大,在之前花了五百万钱做了一个太尉。

    当然这些麻烦还只是停留在现在,从后世过来的张冲则想到了更远。

    这件事一开始也是乡人讳之莫深的,但到底还是有人漏了嘴,讲了这事。

    以崔氏在地方上的名声,无故将之族灭,必要失当地的民心,还会被敌人抓住舆论的口舌。

    但杀人简单,但却落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