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英国人charesbabba17921871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理论非常超前,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采用。
1834年:babba设想制造1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babba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位,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1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1848年:英国数学家ebooe创立2进制代数学,提前近1个世纪为现代2进制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到了1900年后,机械计算机可以是使用平滑机构如弧形板或计算尺进行计算的anaog,或者使用齿轮的数字计算机。机械计算机在2战期间达到顶峰,它们构成了复杂投弹瞄准器的基础,包括norden以及类似的船舶计算设备。
苏联就有自己的机械计算机研究部门,随着新的电子技术发展,包括苏联在内的各国科学家都在设想制造出电子计算机。
现在得知中国竟然已经搞出了电子计算机,苏联科学家们都不太相信。列别捷夫是少数完全相信中国搞出电子计算的苏联科学家,因为列别捷夫从事自动化专业,他根据分析中苏两国工业品的品质与产量,早就生出1种困惑。中苏产量差距实在是大的有些离谱。
中国人口是苏联的4倍,理论上工业产能也应该在苏联的4倍左右。但是现实中,中国的工业产能远远超过4倍,而且这种差距并非体现在手工作坊生产的那种产品上,而是体现在同样的流水化生产上。
当下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完全是靠机器,通过非常精巧的控制设备完成1个个步骤的连接。当时列别捷夫就有个判断,中国或许掌握了更有效的机器设备控制能力。
现在就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中国拥有能够完成更复杂运算与逻辑判断的计算机,所以能够对复杂精密的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产量。
带着激动的心情,列别捷夫与其他科学家与军队人员1起去听课。负责讲课的是中国专家,苏联红军方面给中国专家配了3个翻译来确保中国专家讲述的内容可以准确的翻译成俄语。
这种严谨得到了回报,因为授课没多久,苏联科学家们就出现了对俄语翻译的理解歧义。于是,单方面的授课变成了类似对谈的模式。苏联科学家们为了能够在后面不出现理解的问题,对每1个“新造”的词进行了解。
虽然速度不快,但是科学家们热情高涨。1直到了深夜,他们依旧想继续学下去。
1同听课的不仅是科学家,还有1半是苏联军官。军官们是真的扛不住疲惫,而且此时已经太晚了,他们要求明天再讲。才算结束了学习。
第2天,也就是9月18日。列别捷夫醒来后的第1件事,就是扑倒桌边,根据自己还能想起来的内容,对昨天的笔记做注解。这是列别捷夫的学习方式,很多学习内容在第2天醒来后会变得格外清晰。不管是能记住的还是记不住的,都有了1个比较清晰的确定。
有些科学家们的学习模式与列别捷夫类似,有些则不同。不管是哪1种,大家都在开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并没有上课的时候晕着头继续听。
第2天的课程开始前,中国专家给每1个听课的人都发了1个名词解释表。上面是关于昨天课程上被提问的名词。对这样精心的准备,列别捷夫十分感动。
到了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