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后宫之怨,北府万众人马窥伺建康东门不去,朝臣惶惑纷纷。有人提议调宿卫六军护驾还不够,应将驻在京城外的三十六路牙门中军,统召入城护卫;也有人提议,干脆降谕入蜀,请蜀亲王带兵来勤王。
这些大多数自入仕以来便未经历过战事的太平臣子,对于突如其来的大兵压境,如稚鸟闻惊弓。前些年,还传出过建康街头见黄须宝马,公卿惊问“此猛虎从何而来”的笑谈,三品之臣,不识战马,京师之地的承平安逸可见一斑。
于是他们也忘了,淮水以南之所以能安生五十余年无外乱、无内斗、名流恣意清淡、高士痛饮酒读离骚,是祖、卫所率的两代北府兵将,用血肉抗胡族于淮汉,息民生于江左换来的。
现下,风吹草动,众人便恨不能举一国之兵力,去厌胜折冲眼里无天家的骄狂北府兵。
自也有有识之士,反对蜀王回京,“西蜀把控着南朝的西北咽喉,是兵冲要地,向来制约长江上游入口,以控荆襄。而今淮水虽乱,尚有长江天险,闻听大司马用兵如神,岂知不是示空城计诱于北胡外敌可乱,朝内却万万不可自乱阵脚,一旦西蜀调兵至京,原本只是淮水一处空门,便会变成淮、江两处大破绽,不等勤王军至,则京城危破在旦夕尔”
话是这样说,可谁又知那位心思神诡莫测的大司马是真想诱敌,还是存了马踏建康的心思
再说兵事瞬息万变,怎么处处都如料算得那样正好,万一北胡当真浑不吝,瞅准时机挥师试探,又当如何
召勤王师不成,朝臣继续争吵,在应对大司马的策略上,有人猛烈弹劾,有人主张议和。
几位老神在在的府君,稳立殿堂,都以为形势尚不至如此危急,但与大司马修好一事也不可再拖。
他们一致建议太子殿下亲自释放那四名骑尉,送回乌衣巷。
在王谢这些大族看来,什么叫天家颜面,还不如戳在丞相府院中那些奇石来得重。你既一时找不出可替代卫大司马的人接手北府军,还得用人家守国门,那么低上一头,也是情理当然。
世家自己的脸面利益不失,把皇家算计得分明,却没算到太子年轻傲硬,咬死不肯和解。
僵持不下。
“那位顾御史真弹劾了小舅舅,骂他行性偏激,国之贼也”
簪缨听得杜掌柜传回的讯息,皱了皱眉,又笑一声,“果然耿介。”
之前顾元礼两次弹劾太子失德失行,还有人暗道他是站在大司马一边的,结果大司马刚举兵犯进,他便又调转矛头痛斥卫觎误国。
只能说这位顾府君不愧出身兰台,上至三公下至吏秩,哪个行事不合礼法,他便要针对哪个,几头得罪人也在所不惜,不是耿介又是什么。
而宫里也没让簪缨等上太久,晌午之前,果然有人上门来,是御前总管原璁。
簪缨不许人惊动麾扇园,自己亲出府门应对。
中门大开,原璁望着伞下一身白襦纱裾的少女,心下微怔,只觉她气质清华,静沉如水,宛若寒月白梅无端开在六月盛夏里。
与前些日子他随同陛下暗夜来访时见到的女子,又有不同。
但好在出来的是小娘子,而不是大司马说起原璁到这新蕤园来的几次经历,真是一次比一次胆寒,他忙不迭哈腰笑道
“奴才见过小娘子,小娘子安好,太妃娘娘安好,大、大司马安好否原是边防闹了些小误会,陛下备了上好的龙团,请大司马进宫品尝,都是自家人,把话说开便